首页人文社科类社会科学《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 蔡运龙主编
haiyy

文档

370

关注

0

好评

0
PDF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 蔡运龙主编

阅读 1051 下载 0 大小 24.9M 总页数 392 页 2022-11-28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92
全屏查看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 蔡运龙主编
还有 39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9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前言环境变化是当代全球关注的重大间题,美国生物学家卢伯辰科认为“21世纪将是环境的世纪”·,人与自然的矛盾将更趋尖锐。地球科学是认识环境的最重要学科。在1996年举行的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编写适应21世纪认识环境之需求的《地球科学导论》教材的倡议。倡议指出,《地球科学导论》旨在全面地了解人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要综合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基础内容,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能使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辨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之后,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沟通和协调,上述倡议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支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高等学校理科‘九五'教材建设规划”中将本书列入第一批立项计划,并于1998年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公开招标。招标明确提出以下编写方针:1,本书目的:作为高等学校中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有关的各院、系(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学、测绘科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各院、系)通用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理工科乃至文科学生选修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教材。2,主要内容:作为行星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识,固体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基本知识,包围地球的圈层(大气圈)的基本知识,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平流层、地貌圈、水圈、土裹图、生物圈等)的结构、功能和基本知识,作为人类发展基础的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基本知识,等等。3.特色:应是一本内容广泛、深入浅出的入门教材。针对读者对象,本书内容取向上严格强调通用性,不偏重某一图层或要素,而力图全面介绍整个地球系统的有关知识,尤其是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本教材既不能取代地质学院、系的专业基础教材(普通地质学),也不能取代地理学系的《自然地理学原理)(或《普通自然地理学》)和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院、系各自的基础=497.课教材。本书既注重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也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注意突出当今地球面临的各主要问题,诸如全球变化、环境退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自然灾害等。本书还特别注重可读性,避免枯燥的叙述,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事实上我们自1997年初就开始酝酿本书的编写,写作提纲曾多次提交国内外同行专家征求意见。能在多家投标的竟争中中标,实为有备而来,也是国内外同行支持的结果。1998年春夏之交确定了教材编写的总体框架、写作分工和时间安排,并着手编写。同年冬交流了先成章节写作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对编写要求的认识。1999年夏秋之交完成书稿并经主审和责任编辑审阅后,又作了修改和补充。各章普遍二易其稿,部分章节改写三次以上。编写过程中我们首先重视教材新体系的构筑,力求避免有关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地球科学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每门学科又都具备自身完整的体系。如何按照21世纪人才培养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要求,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知识基础,明确教材主旨,选取有关内容,是贯彻“少而精”方针的关键。因此,本书并不完全遵循习见的学科自身体系,也不受限于以往的课程设置范式。在全书中重视渗透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注意各章节间内容的衔接和呼应,是建立教材合理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多人执笔的各章,在体系安排、写作风格、详略处理等方面都容易出现不统一、不协调的情况,都经主编作了专门的复审和调整。大学基础教材与适当介绍学术热点、学术前沿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恰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热情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的画龙点睛之处。故此,本书在重视基础教材内容的经典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酌情安排了一些关于新进展的窗口和接口;在介绍当前主流学派理论和观点的同时,也适当地提及了不同的学术见解,以利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每章开头或结尾精选了一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引子,以体现科学的文化韵味。本书的评审采取了全书主审人通讯审阅和个别章节约请专家把关相结合的方式,既严格地控制了教材质量,也提高了评审效率。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写作班子的组成体现了老中青结合和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的精神,获得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效果。主编承担了编写提纲的拟订、编写过程指导和全书的修改定稿。各章节执笔人(按姓氏笔画顺序)是:刘本培(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一章的§2~3),刘继韩(第六章、第七章),陈北岳(第四章、第五章),陈效逑(第九章、第十章的§3~4),黄定华(第三章、第十三章),蔡运龙(第八章、第十章的S1~2、第十一章的§1和84、第十二章、结语)。本书编写提纲以不同方式得到南京大学伍荣生、杨达源、周新民,北京大学黄润华、杨承运,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宁津生,青岛海洋大学李凤岐,华东师范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