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类心理学《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孔建英著
君夏

文档

123

关注

0

好评

0
PDF

《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孔建英著

阅读 799 下载 0 大小 27.02M 总页数 373 页 2022-11-30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73
全屏查看
《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孔建英著
还有 373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73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1序言王先霈大约从八、九年以前开始,我从若干种学术刊物上注意到,孔建英先生在从事文艺心理学的研究。1988年,他在《湖北大学学报》发表《共鸣现象的艺术心理分析》。关于文学艺术欣赏中的共鸣,60年代初期有过一场当时难得的较为热烈的讨论,不同的观点还能够得到发表的机会,显出了一时的活跃。中间隔断了十几年,到了70年代与80年代交接的时候,在新的更加宽松的环境下,相异的见解自由地发挥,出现了不少理论性较强的论文。也许是由于何其芳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提供了一项重要的资料,即毛泽东主席曾经向他淡到: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美,不同阶级也有共同的美;也许由于西方现代一些观点的引进,包括西方古典美学的重新介绍,更包括西方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译介一时成为热点;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总之,共同美的研究引起众多人们的兴趣,孔建英在此背景下审慎地作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捐弃了唯阶级论的狭隘之见,也明确地不赞成趋向另一种极端。他认为,共鸣固然具有鲜明的情感性,但也“决不是与理性无涉,而是始终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共鸣具有直觉性,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直觉,而是“包含着人类审美实践的经验,积淀着人类思想文化的元素”。同一年,他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审美意象的中介性》,针对着文学艺术本质论中反映论和表现论的对立,提出,“反映客观与表现主观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并非截然分开,完全对立,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介,二者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从这些文章中我大致感触到孔建英先生的学术立场与学术个性。他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规范与变革之间寻找沟通。孔建英和我年龄相差不大,我们这辈人心理较易相通。比2序言如,在对国外心理学理论的采择上,维(维戈茨基)列(列昂节夫)鲁(鲁里亚)很容易使我们感到亲近,皮亚杰也还可以接受,而对其他学派就不免多些犹豫和保留了。这种立场使得孔建英不大可能成为某个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论文不大可能产生轰动效应。客观地说,他也确实未有振聋发聩的新说新论惊耸天下。只是,过了三年五年、八年九年,他的那些文章依然可读,依然能够给人一些启发,一些参考。我不知道这样说,算不算低估了孔建英论著的学术价值。我只是想,如果我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我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私心里将感到极大的安慰。而且,使我窃自引为同道并甚感佩服的是,孔建英对于自己不赞成、不满意的理论观点,并不抱敌对态度与情绪,不以学术以外的方式对之攻击和贬斥。在环境气氛变化的各个时刻都是如此。这就不仅是治学的作风,而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原则了。中国古人讲究和而不同,学术上不必求同,不应该彼此一样,但要能和谐相处。倘使你真的掌握真理,就要相信真理的征服力量,何必气急败坏地强加于人呢!若干年来孔建英先生在极为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地做着选定的课题,心无旁骛,于是有了面前的《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这部专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艺术范畴,明显地有别于其他研究者的思路,把他长期研究所得深化系统化。其中对中西古典美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有精要的介绍和评议,对西方现代美学、心理学各种学派的见解也有所果撷,兼及作家的创作经验与体会,一起融进本书体系之中,自成一家之言。作为文艺学的同行,我从书中得到多方启迪;而其行文平易,立论谨严,如作为高等学校文学艺术系科的教材,将很适用。我和孔建英先生同处一城,但却未有深谈的机会,读其文、其书而有以上印象,我的描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近于实际,只能请孔先生的挚友和读者诸君鉴别指正了。一九九六年十月廿九日于武昌桂子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