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传记文学选_华士友编_10256·66
Existence

文档

533

关注

0

好评

0
PDF

传记文学选_华士友编_10256·66

阅读 658 下载 0 大小 9.36M 总页数 332 页 2023-02-09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32
全屏查看
传记文学选_华士友编_10256·66
还有 33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3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最高的范例的,就是象《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史记》的影响来,比如,从这些名著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一一些章回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另一些章回又以另一个人物为中心,如果我们排除小说创作上的虚构不去说它,难道不可以说这是许多人物传记组成的连环套么?恐怕正是就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才认为《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文学名著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借鉴《史记》的艺术方法更是自不待言的了。所以,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这是中肯之论,它不仅适用于史传文学,而且也适用于一般文学创作。由此可见,我国传记文学有着深厚而久远的传统,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不可多见的。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坛上,传记文学的创作浙渐多起来,而且,出现了一些力作,成为抢手的热门读物,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此,如何在我国传记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传记文学的创作,又如何及时地对现实中传记文学创作的实践,进行必要的艺术探讨,就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了。我们不揣浅薄,冒昧把四篇传记文学收集成册,并借这个集子出版的机会,一方面对这几篇传记文学作必要的简介,另一方面也顺便对传记文学的艺术发几句粗浅的议论,算是抛砖引玉吧。2二传记文学,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文学的艺术方法来写人物传记,.它的生命线理所当然应该是“实录”。如果说,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的话,那么相反的,有了虚构也就没有了传记文学。小说人物就其生活原型(模特儿)来说,可以是一个人,但却不可能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创作传记文学,必然导致张冠李戴,以假乱真,它的可信性就从根本上崩遗,从而,使传记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做为“信史”的认识价值丧失殆尽。这样,倒不如去做小说的好,何必写传记文学呢?如此说来,传记文学的创作是否就非得丁是丁,卯是卯呢?无庸置疑,传记文学的重大情节,乃至那些带有关键性的细节都是含糊不得,马虎不得的。在这里,我们想区别一下小说和传记文学创作中,某些貌似一样,实则并不相同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小说创作中的虚构,它通常是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结果。而传记文学这种体裁的本身,对作家的想象力就是一种强制性的限制。可读者在传记文学中却也不乏遇到某些貌似“虚构”的成份,这不是有悖于传记文学的“实录”性吗?我们觉得,传记文学的这种“虚”不同于小说作者发挥想象力的“虚构”,这种“虚”是传记文学作者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