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两性知识婚姻家庭《我想和你好好的:给年轻人的亲密关系成长课》白福宝编著
未来日记

文档

401

关注

0

好评

0
PDF

《我想和你好好的:给年轻人的亲密关系成长课》白福宝编著

阅读 630 下载 1 大小 1.01M 总页数 93 页 2022-09-29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93
全屏查看
《我想和你好好的:给年轻人的亲密关系成长课》白福宝编著
还有 93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93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推荐序一人:关系性存在现代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把每个人都当作独立、自决的个体,“关系”因此成为由独立的个体单元衍生出来的二阶性的东西,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不胜枚举。我们从小被教导和鼓励个人奋斗,在与同伴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却从来没有一门功课教我们如何健立和维护关系。现在的学校教育过于侧重培养人的理性,轻视情感和爱的教育,导致人们普遍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这不仅剥夺了人内心的幸福感,也造成大量社会问题。人之为人,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情感。现在有些年轻人动不动就跳楼、烧炭自,拿生命当儿戏。曾听到有学生说,生命是我自己的,我要觉得活着没意思,就有权选择死,这跟别人没有关系。在这类言辞中,我们看不到他对于父母的暖,对于家庭的责任,更休提社会担当。这种不自爱的人,不会珍惜生命的人,何以爱别人。面对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首先应该检讨的是父母。人在胚胎期的时候就开始通过母体与外界建立联系,从出生后乃至婴幼儿期都是个体与外界建立亲密情感联结的关键期。幼小的生命何其脆弱,吃喝拉撒都需要照料,稚嫩的心灵需要抚育,如果这一时期父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忽视孩子或者不能很好地回应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内心就很难生出爱的情愫,并很可能在日后丧失爱的能力,父母也同时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记得我们读中学的时候学过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其中有一句:“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言下之意,只要用心读书,一朝考取功名,便可黄金万两,如花美眷相随,从此人生美满。但是,放眼现在,人们的学历水平虽然一直在提高,但与此同时,离婚率也在不断攀升,恐婚族、直男癌、大龄剩女、妈宝男等随处可见。事实表明,学校教育与婚姻幸福之间没有太大关系。换句话说,现在的学校并没有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在学校情感教育缺失的背后,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文化。整个社会充斥着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一事当前,只替自己打算,缺乏关系思维。《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的是孔子钓鱼,只用挂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纲(“”纲”是指将一根大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整排的钩子);射鸟时,只射飞着的鸟而不射宿窝的鸟。这种关爱生命的大爱理念如今却正在被遗忘。竭泽而渔成为常态,残害动物的事屡见不鲜。一个毫无恻隐之心、内心冷漠、缺乏温暖的人,掌握再多恋爱技巧,恐怕婚姻也很难幸福。爱与被爱的情感和能力并不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自然获得的东西。从婴幼儿时期的依恋、父母的婚姻模式、各种非理性信念,到移情、沟通和化解冲突的能力,再到成年阶段的婚姻与亲密关系,有太多问题需要了解,太多知识需要学习。爱和被爱是每个人需要终其一生才能完成的修行。这本在“婚前心理辅导”课程讲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著作,不仅教年轻人如何爱和被爱,对于中年和老年人反思自己的情感生活、提升婚姻质量及自我成长也有很大帮助。本书的作者白福宝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那时我钢刚刚担任博士生导师,没有太多经验,加上他在读期间我有一年的时间嘟在美国访学,不在国内,虽然在线联系也不少,但我与他的沟通总不如后来他的师弟师妹那样多。所幸他的独立性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现在看来,那一时期的他,在作为心理学研究者学术立场的确立和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训练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他本身一直关注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得他敏感于社会实践对心理学专业的需求,将个人的职业进阶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立足点。就心理学而言,对个体心理的研究多,对“关系”的研究还很肤浅。由婚恋关系到亲子关系,再到朋友、同事关系,从关系的建立、维系到修复和疗愈,从关系的理念到关系的行动,在我看来,这是一条既非常现实又充满理想、既能做学术研究又可以开展社会服务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作为导师,我希望他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祝愿他一路坦途!杨莉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2月推荐序二婚恋与幻想“我当初怎么就看上了你?!”这是很多经历了婚恋不幸的人在痛苦挣扎中反复追问对方或自己的话,这话的意思是我痛苦是因为找错了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反过来说,如果那个人是对的,这一切痛苦就都不会发生了。痛苦和不幸的原因是外在的。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拥有美好的爱情。这是一种潜藏在很多人内心的婚恋幻想,而且往往很难被意识到,并因其隐秘而成为一种推动个体进入婚恋关系却不自知的力量。有一种现象或许可以从一个角度证明其存在的普遍性。喜欢看热播都市言情剧的人,多多少少会留意过弹幕门,有些人对弹幕的兴趣更甚于剧情。弹幕有一个热词是“渣男”,其出现频率非常高,受关注度地很高。以各种攻击性、污辱性的语言痛骂渣男是言情剧弹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情、怜悯受害女主的弹幕。屏幕上正上演男人女人的悲欢离合,弹幕里同时在上演另一个剧情一一个坏蛋伤害了一个好人。好人受伤的原因是外在的,因为那个坏蛋。发弹幕的人通过文字向外界传递着自己的一种重要情感体验:渣男可恶至极,女主无辜可怜。一般情况下,发弹幕的大多是成年人,但这样的思维与表达却完全是儿童式的,成人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也没有无辜的女主,只有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的人。在弹幕理骂坏蛋很容易、很过瘾,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渣男而完全不被吸问能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渣男似乎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力。越是骂渣男的人也越容易碰到渣男,因为喜欢用骂人来表达情绪、处理问题的人通常不大关注自己,特别是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痛快是一时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当事人内心埋下定时炸弹,那些纵未被看到、被了解的,对亲密、对爱的隐秘幻想可能在未来某个猝不及防的时垓刻暴露出来一当某个人出现时。恋爱中,没有所谓对的人,只有诱发、暴露我们内心隐秘欲望的人。也就是说,婚恋的痛苦与不幸的原因从来不是外在的,而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实际上,当爱恋的情感发生时,“我”遇上的那个“你”,是我们内心隐秘幻想的两个部分一一个是强烈渴望被满捉的需要,另一个是满足这些需要的他人,它们都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感觉,而不是眼前那个真实的人。伤害我们的不是别人。真正带来伤害的不是渣男,不是那个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恋爱对橡,而是“受害者”内心的幻想,来自于童年。恋爱中我们碰到的第一个关系不是成年的我和你的关系,而是幼年的我和我父母的关系。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每个人都十分脆弱、无助,内心充满各种恐惧。能够让这些痛苦折磨得到回应、抚慰的那个人,就是我们人生第一个热恋对象,通常是妈妈。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认为,我们都是被关系决定的,生命初期和妈妈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我们一生的爱与恨,是所有强烈情感的发源地。对于婴儿来说,这种互动的品质生死攸关,没有妈妈的回应,婴儿无法独自存活,婴儿对妈妈回应的需要和对食物的需要一样强烈,甚至更强。妈妈积极、细腻温柔的回应是我们人生爱的初体验,如果这种爱的体验总是可以被满足的话,我们可能就永远不会感授到痛苦,那是不是就是我们幻想的天堂呢?但在真实的世界里,这样的生存环境根本不存在。现实情况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残缺的,妈妈也是不完美的。在我们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有时候会不在,或者即使妈妈在的时候,也可能会由于自己的疲劳、精力不足或者情绪不良而设能对婴儿的需求进行积极回应。更极端的情况是,有些妈妈因为自身的人格问题而少有或完全没有回应婴儿的能力,处于这种性存环境里的婴儿会因为需求不被回应而体验到强烈的无助、愤怒、恐惧、绝望…这些情绪情感往往是淹没性的,是内心无比脆弱的婴儿难以承受的,远离这些痛苦的本能会使婴儿发展出各种自我保护方式,比如把无回应的妈妈感觉为坏蛋,就是婴儿原始的自我保护方式之一。各种童话里总是在讲述好人与坏蛋、仙女与巫婆的故事,这正是婴幼儿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生动呈现。随着慢慢长大成熟,当我们有能力渐渐发展出越来越多的能力应宓对这些痛苦时,我们就不再需要用这种极端分裂的方式看世界、看别人了,就像终于可以从育儿袋里钻出来的小袋鼠,能够接触和探索外面的世界。慢慢地,我们看到的人和事是好坏参半的、复杂多样的、不完美的,我们会不舒服但不至于被这些不舒服压垮。我们可以承受,同时也会看到鸣处其中的我们自己也有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因为我们自己也时好时坏,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也可以接受这样的自己。这既是成人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世界。带着这种心理状态进入婚恋关系的人,也可能同样会经历最初热恋的痴迷,但他们通常有能力在关系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当痴迷不再、彼此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真实的时候,看到并接受彼此不那么好的一面,并依然可以感受到爱,这样的亲密关系是有韧性的,是可以接受各种现实考验的,也更能够长久维持。当然,这些后续健康成熟发展的前提是婴儿期我们的妈妈没那么糟糕,她基本上是有回应能力的。如果上述童年早期的恶劣关系环境是婴儿生存的常态,婴儿式的自我保护方式就极有可能被固化成一种幼稚的、幻想的看待世界和他人的基本态度一分裂的好与坏:只有在全好、无害的世界里我才能存活,如果我不舒服都是你造成的。小时候缺乏被爱体验的孩子一样会长大,他们也会发展,只是沿着另外一些轨迹,小心地发展出各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其中通过在与人交往中讨好他人、不断努力学习和工作而感觉自己是一个可爱的人,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方式。不幸的是,我们的文化恰恰为这种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通常这样的人在小时候都被夸奖为乖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乖孩子活在自己和他人共同构造成的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一只要我一直是乖巧的、努力的,我就一直都是被爱的。但谎言就是谎言,维持谎言的代价是惨重的,因为这种虚构的“可爱”是不真实的,必须小心避免穿帮:比如有意无意和他人保持距离,礼貌性地来往而不触及真情实感,长期压抑自己对他人的不满和不悦:比如害怕学习工作中出现任何失败而过度努力导致内心充满各种焦虑不安。很多“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之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共同的感受是空洞、不真实、令人陶醉的赞美背后隐隐的恐惧。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一直活在育儿袋里,不敢向外面的世界张望,因为太脆弱、太害怕伤害。这些人有可能会成为人群中非常积极向上的模范,小时候的好学生,长大以后的好员工,可一旦进入婚恋,这些日常有效的保护措施随时可能会轰然崩塌,里面暴露出来的,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的、从来没有长大的脆弱小孩。因为一直活在婴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幼稚的幻想世界里,这些长大了的“大小孩”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婚恋的信念和幻想: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所以真爱中不应该有任何伤害:爱情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真爱不应该有任何变化。带着这样的幻想进入婚恋的结果可想而知,以年轻女性为例,她们是被渣男吸引的高危人群,渣男惯用的迷魂大法一“你是我的天使””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全部”,这些无一不击中这些女性的“命门”一被一个人全然地、无条件宠爱的感觉就是真爱。坠入渣男精心编织的情网的女性事后冷静回忆恋爱全过程时,都多多少少会记起当时部分或全部被忽略的关于渣男的真相,但为时已晚。深陷其中而对真相视而不见的状态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爱”,因为幻想,因为儿时从未被真正满捉的情感需要。被一个人全然地、无条件宠爱的感觉是我们每个人的需要,但这种需要的满足只能在婴儿期的母婴关系里存在,心理相对健康成熟的人也会偶尔被这种情感所吸引而迷醉,不过内心清醒的部分会适时提醒他们看到这种情感的虚幻不实,从而得以脱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