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自然科学《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彭锋著
Fascinated

文档

965

关注

2

好评

0
PDF

《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彭锋著

阅读 955 下载 1 大小 4.03M 总页数 301 页 2022-10-24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01
全屏查看
《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彭锋著
还有 301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01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前 言从当代环境美学关于自然美的讨论出发,我们回顾了中外美学史上关于自然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这项研究将我们带入了关于自然和美的深邃的思考之中。尽管经过了相当艰苦的探索并获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本课题的结项并不意味着我们关于自然和美的思考的终结,相反,它只是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 当代环境美学关于自然美的研究,是在非常不同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从事景观设计和环保规划等一系列实际工作的专家们在内,他们大多是在传统的美学理论背景中工作。这种美学首先确立一种美学标准,专家们凭借这种美学标准去评价自然的审美价值,有些自然物被认为是美的,有些自然物被认为是丑的。但是,这种审美价值的评估工作的哲学基础并不清楚。那些所谓的美学标准只是人类在文化世界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它们最多适应于文化世界中的事物。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种像自然科学一样精确的美学,因而也没有超出文化世界而普遍有效的美学标准。在当今科学强势的背景下,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很容易陷入盲目的科学主义。入们似乎很自然地要求美学研究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要经得起客观的检验。他们要求美学家像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那样工作,要求美学家像科学家断定金子是原子序数为79的金属那样去断定美的性质。人们认为这种要求一点也不过分。不过,试想想有谁要求像科学家断定金子是原子序数为79的金属那样去断定单身汉的性质呢?显然,单身汉和金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单身汉是文化世界的概念而不能成为自然科学的概念,金于也许也是文化世界的概念但可以而且倾向于成为自然科学的概念。美和艺术等概念就像单身汉一样,是属于文化世界的概念,它们的确立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们不能像断定金于是原子序数为79的金属那样去断定美和艺术的性质。① 环境科学家们试图像科学家确定金子是原子序数为79那样确立美的性质,并根据这种美的标准去衡量自然事物的审美价值,他们的工作成果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由于生态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科学观念遭到了挑战。生态科学强调将自然物放进生态系统中去观察和理解,强调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理解自然物,从而得出了自然全美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孤立地看某个自然物,它可能是丑的,但是把它放到生态系统中去看,它就是美的;如果它在某个生态系统中仍然是丑的,那么就请将它放到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去观察,最终一定会发现它是美的。②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相关思维或相关主义(corrlativi)正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浓厚兴趣③,因为它符合以生态科学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科学的思维模式。但是,如果说生态科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能够较好地解释自然物的价值的话,它并不容易解释自然物的美。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很恰当地说有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但很难说有一种新的生态美学。试想想,当一个生态科学家将一个孤立地看或者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看是丑的自然物放进 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中看却觉得它是美的时,他采用了怎样的美丑标准?无疑他也是采用了传统美学所反复灌输的那些形式美的规律。惟一不同的地方是,他能够不断地变换视角来看,尤其是能够站到更高或更大的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那些孤立地或局部地看不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自然物,从一个更大的系统或空间来看却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值得怀疑的是,我们是否有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 鉴于上述考虑,我们的研究没有采取目前流行的环境美学的研究思路,而是从一种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反思自然美,更准确地说是反思自然和美。这种研究思路让我们对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有了新的理解,让我们对美有了新的理解。审美经验是人生在世的本然经验,审美对象是事物的本然样态,审美中的人与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前真实的(pre-real)肉身关系。我们之所以判断一个事物是美的,并不像一些环境科学专家基于传统美学观念所主张的那样,是因为这个事物符合美的概念;也不像一些环境哲学家如卡尔松(Allen Carlwon)所主张的那样,是因为这个事物符合科学家为它量身定做的概念。抽象的美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没有所有美的事物都适合的美的概念;而对于事物符合事物的概念,我们只会说它真,而不会说它美。根据我们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的新的理解,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美的时候,不涉及任何概念,不管是美的概念,还是该事物本身的概念。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审美具有一种力量,它能解构我们依据概念来认识事物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审美虽然不依据概念,却具有普遍性。这是一种不受概念约束的普遍性,或者说内在的普遍性,它的根源深植于人与世界所共有的基础之中。这种内在的普遍性是启示了人类的各种文化形式,为我们的概念理解准备好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这种思考让我们回到了康德。当康德用相互矛盾的词语比如无利害而令人愉快、无概念而普遍可传达、无目的而合目的等等来描述美时,他所说的就是审美所具有的这种解构和建构并存的力量。审美一方面解构了我们习惯的概念思维方式,解构了我们透过概念来理解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