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农林牧渔《洋葱栽培与育种》李成佐
wmzblue

文档

449

关注

0

好评

0
PDF

《洋葱栽培与育种》李成佐

阅读 708 下载 0 大小 1.75M 总页数 212 页 2022-10-28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212
全屏查看
《洋葱栽培与育种》李成佐
还有 21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21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内 容 提 要全书分为洋葱栽培生理、洋葱栽培技术、洋葱激光育种、洋葱普通育种、洋葱的贮藏与加工利用共5章。从洋葱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萌发生理、育苗生理、生长与发育生理、鳞茎形成生理、高产栽培生理等方面介绍了洋葱的栽培生理。从洋葱的品种特性、田间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新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洋葱栽培技术;从激光的基础知识、激光与洋葱的生物效应、激光与洋葱诱变育种等方面介绍了洋葱的激光育种方法和特点从常规制种技术、引种、品种选育等方面介绍了洋葱的育种方法从鳞茎贮藏方法、种子的贮藏方法、洋葱加工方法、洋葱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洋葱贮藏、加工和应用。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洋葱栽培、育种、贮藏与加工利用的知识,其中包含了笔者长期研究的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有较大的创新性和适用性,适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干部、农业职业学校师生和广大洋葱种植户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教材,尤其是对进行洋葱育种、栽培、贮藏与加工利用研究的科技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 言洋葱引入我国栽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每年栽培面积约为300000hm²,居世界第2位。但因品种及栽培技术等原因,我国洋葱的单位面积产量却排名在20位后,因此,尽快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洋葱新品种并研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是当务之急。 攀西地区由于光热资源充足,土壤条件良好,洋葱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尤其是西昌已成为中外闻名的“中国洋葱之乡”,每年有4000hm²左右的种植规模。西昌洋葱因成熟早、颜色好、个头大、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而具有强势市场竞争力,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国。西昌学院由李成佐、夏明忠、蔡光泽、任迎虹等人组成的洋葱课题组,自1997年以来承担了“洋葱诱变育种”、“黄皮洋葱的品种筛选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洋葱长效缓释有机复合肥的研制和示范”等重点科研课题,课题组采用激光诱变,经多年选育,培育出“西葱1号”和“西葱2号”两个红皮洋葱新品种,并于2004 年11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先后从美国、以色列、日本及中国河南省等地引进黄皮、白皮洋葱品种31个,筛选出适宜攀西地区种植的白皮品种2个、黄皮品种3个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高产栽培试验中,经专家组实地验收,黄皮洋葱每ha产量达176 257.5kg红皮洋葱每ha产量达137800.5kg,比对照增产65.3%。经科技查新,该产量属红皮洋葱经专家正式验收的全国最高产量。课题组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法,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00年开始推广洋葱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从2000~2004年5年间,仅在西昌市累计推广面积近8000hm²,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课题组还从生理生化、生物统计、数量遗传等方面对激光诱变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出版专著《洋葱栽培技术》,在《激光生物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21篇科研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 该书从洋葱栽培生理、栽培技术、常规育种、激光诱变育种、贮藏、加工与利用等方面对洋葱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书中大量资料是本课题组的试验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资料。该书旨在阐明洋葱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特点,介绍洋葱的高产栽培技术、贮藏、加工、应用的方法,以及洋葱育种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做到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指导,为洋葱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该书共分5章,第一章“洋葱栽培生理”由任迎虹教授主笔,第二章“洋葱栽培技术”由夏明忠教授主笔,第三章“洋葱常规育种”和第四章“洋葱激光育种”由李成佐副教授主笔,第五章“洋葱的贮藏与加工利用”由蔡光泽教授主笔,任永波教授参加了第四章部分内容编著,单成海讲师参加了第三章部分内容编著。全书由李成佐副教授统稿,夏明忠教授审稿。在课题的立项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技厅、凉山州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潘天春老师、罗强老师、余前媛老师、王安虎老师、郑传刚老师、柳刚老师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限于我们的理论水平、研究手段和认识的局限性,书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