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1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赵昌文编
江南勿

文档

147

关注

0

好评

0
PDF

《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1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赵昌文编

阅读 970 下载 0 大小 19.99M 总页数 319 页 2022-10-31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19
全屏查看
《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1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赵昌文编
还有 31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1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内 容 简 介本书以五大创新特点、四大主要领域、三大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两大瓶颈限制和一大核心目标为主线,对以下问题做出了回答∶(1)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3)中国科技金融创新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在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受到哪些瓶颈限制?(5)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子 r e f a c e ---- ----------….-------------------------------------------- 科技型创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技术密集产品生产和科技型服务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它们是对市场最为敏感、新技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最敢于冒风险的一支力量,被各个发达国家高度重视。2000年,《欧洲小企业》指出,“小企业是欧洲经济的中坚力量”,“只有把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先提到议事日程,欧洲试图在新经济中引领潮流的努力才能成功"。 在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在要素驱动的经济追赶期,国家实施“以技术换市场”的政策,政府着力支持的是大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重引进、轻创新”的偏好,使这一政策未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但技术能力不足以支撑,造成的结果是产业和企业的“大而不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质低、非国有等因素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鼓励创新政策的阳光很难照到它们的身上。近年来情况开始好转,但仍有一些认识问题和实际发展问题尚待解决。 一、要重新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在我国,一方面,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技术,不得不花大钱从国外引进。科技成果闲置、科研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将创新的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的纽带。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和技术骨干大都来自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并通过多种形式与其保持联系。这就使他们可以较方便地获取技术信息和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科技企业另一头连接着市场,它们迫于生存的压力比任何大企业都有更强的动力吸纳创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甚至一些创业者就是为使某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衍“下海”的。知识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之间的空当恰恰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他们一边吸纳研发机构的滋出效应,通过再创新将其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技术或产品;一边以大基的、多样化的转化成果为大企业的技术集成和产业化提供投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成长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效率最高的群体。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大,对市场更加敏感,较少资产存量的拖累,目标导间的选题更加准确;中小企业从事的专业领域集中、目标集中、力量集中,容易在特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中小企业的激励机 层级简熊、洪策灵活、研发成本低。这一切使中小企业可以以较少的投人,产生较多的成果,研发效率相对较高。据欧盟统计,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美国2003年全国发明专利的85%,新产品开发的80%来自于中小企业。 笫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升级所需“技术群”的自主、可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大型企业在技术集成和产业化方面有强大的优势,但这一优势能否促成产业的升级,则取玦于能不能持续获得新的投术要索的供给。产品和产业升级实际上是一个由大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链的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恰恰是实现技术突破、提供技术来源、重构产业链、发展增值业务、构建多样化市场的主力。 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政善就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我国盟力型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上升。一般制造业“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就业佳”的现象表明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已经升级,具备了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的条件。 显示,我国大学中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比例很高,名列世界第二。智力型人资源既是科技创业者产生的源家,也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勤奋的、廉价的技术人才支持。从另一个视角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镂将创造越来越多的智力型、较高收人的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和分配结构。 第五,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造区域经济活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生力量。支型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经济力量,中小企业的聚集会提高当地产业的层次、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巨大的正外部性,但它们也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它们没有大型企业那样的实力、它们研发活动的机制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完全不同。面对巨大的技术创新风险和市场风险,能闯过5年的企业不足六成。实际上,这些企业是以自身的“生命”承担着成功与失败的巨大风险,充当着新技术、新产业探路者的角色。创造好的制度环境,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和创业的成功率,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要消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歧视。在追赶期,政府有关产业和企业政策的基点是规模导向、国有优先和限制新的进入者。当前,这一政策思路已经成为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转型的障碍,致使一波波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努力收效甚微。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歧视的现象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类企业的非国有成分不时遭到显性或隐性的歧视。在国家招标,甚至给垄断性国企提供配套和服务中,有时因“出身成分”而无缘。二是市场准入的歧视,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但至今各种各样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仍未排除。三是对企业的规模歧视。无论是科技、产业,还是获得贷款,入围政府支持的企业,都有一个资产规模或产值规模的门槛。中小企业就此全部被排除了。在强政府的条件下,市场的力量不可能矫正政府行为。应通过体制改革,消除歧视,释放科技企业的创新潜能。 第二,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突破融资瓶颈。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缺乏可供抵押的财产,创新活动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等,使它们几乎不可能成为一般银行和机构支持的对象。政府应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量身定制包括天使、风险、股权、产业等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工具,改革创业板上市审批制,解决因资金流入不畅对创新活动的制约。 第三,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大都采取轻型组织结构,对带有公共性质的服务有更强的依赖。如科技创新“孵化器”、教育培训、信息网络、可共用的重大实验装备以及公寓、办公场所等;还需要完善的商业性服务,如风险、猎头公司、产权交易市场、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形成较好的创新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第四,要以政府资助带动社会资金的注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剑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2011中国科技全部家创新处部告 的社会性。从全社会来讲,中小企业的创新是一个风险很大,但社会效益极高的经济活动,其中很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以政府的资助带动社会资金的进入,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美国法典中写道,对中小企业的资助是确保市场自由竞争的需要。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各机构对中小企业研发资助每年稳定在13亿~15 亿美元。我国1999年开始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虽然对单个企业或投入有限,但对社会资金起到了引导作用。应当总结经验,加大力度,规范运作。 第五,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决定一个国家创新效率高低的最重要条件,是制度安排。美国从保持经济活力和创新效率出发,仅20世纪80 年代以来,国会就制定并颁布了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约有20件。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加强中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等,创造了很好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我国,把中小企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还是很晚的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出台了规范企业制度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2002年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第一部法律《中小企业促进法》。至今,有关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仍很薄弱。有关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尽管陆续出台,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思路和顶层的制度设计,政策性文件更像是一个个“声明”;一些政府规章是为满足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一些部门的政策规定,有的缺乏一致性,有的缺乏实施细则,较长时间得不到落实。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调整全社会资金的配置,使更多的资金更加顺畅地流向创新。目前,融资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昌文同志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编写的《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1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探索。书中所收录的24个案例各有不同特点。如“科技银行的探索与实践————杭州银行科技支行”、“中国最早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引导基金————苏州工业园区创业引导基金”、“以金融产品创新打造‘虚拟产业园’———杭州小企业债权信托基金”等,正是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乡缘、情缘,信用之源————浙商银行小企业联保贷款模式”则是运用社会机制的典范。虽然书中案例所反映的创新或许受到地域性和时代性的限制,但案例中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对于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新区无论是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是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支点。从这24个案例的地域分布来看,绝大部分是在高新区发生的。如何强化高新区内的科技金融创新?“集成化、网络化高新区第二经济部类————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案例”借用马丁·凯尼(Martin Kenney)和尤斯·冯·伯格(Urs von Burg)对硅谷的分析视角,将高新区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经济部类(Economy one)和第二经济部类(Economy two)。第一经济部类贡献技术和产品;以金融为主体的第二经济部类则为其提供各种支撑。看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否活跃,还取决于高新区第二经济部类的情况。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相信,在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互动和创新的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国际难题一定可以在中国得到不断解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