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传记中国史《中国历代佛教画像集》王磊义编绘
德拉诺仕

文档

294

关注

1

好评

0
PDF

《中国历代佛教画像集》王磊义编绘

阅读 606 下载 0 大小 12.33M 总页数 195 页 2022-11-14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95
全屏查看
《中国历代佛教画像集》王磊义编绘
还有 195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95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具有印度西北楗陀罗(注2)造像特点。丝绸之路也是佛教东来的必经之地,故沿途开凿的石窟很多。敦煌的莫高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安西的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及庆阳石窟等。由河西走廊向尔,石窟艺术传播到了北魏都城等地区。河西走廊一带的石窟创建略晚于新疆石窟。当时北方佛教中心北凉的都城张掖就位于这·带。这些石窟保存的壁画、塑像至今尚能确认时代。永靖炳灵寺石窟、肃南文殊山石窟、心威大梯山和敦煌的莫高窟,收藏着无数的珍品。其中莫高窟为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檗画和彩塑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它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这些石窟采用敷彩泥塑,壁上满绘壁画。早期造像只塑单身佛或双身佛,弥勒菩萨塑像多交脚高居于上层阙龛内。胁侍菩萨或塑或绘于佛的两侧。塑像后部与壁面连为·体。造像特征为菩萨東发或戴花蔓宝冠,面形、额宽嘴大唇薄,眉长眼鼓、嘴角上翘、鼻高直到额际;上身半裸,陶饰璎路,肩披大巾、腰裹长裙。公元439年,北魏灭了北凉沮渠氏,将数万名工匠迁徙到首都平城,同时还请了著名的禅师芸W来到都城。这样佛教中心又转到平城。北魏统治者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巩固其政权,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建寺塔。公元454年,魏文成帝在都城建五级大塔造释迦立像5尊,各高5米多,共用铜12500公斤。公心467年献文帝建永宁寺,有七级塔,高100余米,基坐宽广,为大下第一。又在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14米多,用铜5万公斤,金300公斤(注3):到和平元年(460年)开始了云冈石窟的开凿。云冈石窟依山开凿,气魄宏伟。第16窟到20窟是文成帝命昙耀主持开凿的,故义称“县耀五窟”。窟内各雕一尊10米多高的主尊大佛,象征着五代皇帝。第20窟的主尊大佛高达13.7米。面部丰满,唇薄鼻高、两肩宽厚、双耳垂肩,身着右袒式通肩服装。巨佛头部微垂、面容威严、顶天立地,突出了“佛即帝王”,显示了皇权、神权的结合。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具有北方早期造像的特点,体现出对汉魏传统技法的承继,同时也接受了键陀罗艺术影响,与来自西域、凉州的风格融为一体,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太和九年(485年)以来,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并颁布了服装汉化的改革措施,影响到佛教造像艺术。与云冈早期造像不同,佛装采用褒衣博带式。菩萨上身穿短衫,帔帛交义处穿譬,下摆呈锯齿状,衣服下部褶纹越来越重叠。面型清瘦,长颈削肩。这种清秀特点是受南朝思想和艺术影响后在造像中的反映。2位居江南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同样崇信佛教,广建佛寺。但因地理原内,窟造像远不及北朝之盛,只是在都城金陵的摄山开窟造像(今南京柄霞山千佛岩),规模不大。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平城石窟的营造也就随之衰落。东汉时期洛阳就是都城,建起了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白马寺。北魏迁都洛阳前,受都城开窟造像的影响,已有一些小规模的石窟开凿。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又成为北魏正朝继云之后又开凿的另-一处气势宏伟的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肃连续营造400余年,其中北魏窟龛占三分之··。古阳洞和宾阳洞是北魏迁都后建造的最早的两大洞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图案纹饰玲珑多彩、富丽堂皇。宾阳洞顶藻井雕大莲花室盖,周围有十儿个伎乐飞犬手持乐器、供品,环绕翱翔,姿态优美。两洞窟内主佛与菩萨气质温文尔雅而形象清瘦,眼若纤月、鼻翼丰满、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在褒衣和博带下垂的衣褶上做有规则的叠纹,艺术特征进·步民族化。这种造像特点是云冈时期到隋唐过渡的风格。而且这种风格特点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到其它地区造像。如巩县石窟和甘肃庆阳北石窟寺、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还有辽宁义县万佛党窟、四川“元千佛崖石窟以及边远的敦煌莫高窟。可见石窟造像艺术由早期的传入、吸收,又融合本地的特点后,再影响到传人的地区,形成了-·个时期的造像特征。北魏迁都洛阳后,全国寺院增加到3万余所,洛阳城内就达1300余所。熙平元年(516年)在城内建水宁寺尤为壮观。大殿内有大金像1尊、等身金像10尊、绣珠像3尊、金织成像5尊。寺内僧房1000余间,都用珠卡锦绣作装饰。寺南有木结构九级塔,高30多米,刹:还有容2500升的金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金盘四周和九层的各角都垂有金铎,夜静风清,塔上铎铃声可传数公里。真可谓“弹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注4)。随着北魏的衰败,公元534年~535年分裂为东、西魏,到北齐、北周再无那种穷奢极欲的大规模开窟造像高潮了,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开窟造像。如邯郸境内的南、北响堂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西魏至北周期间,莫高窟、麦积山仍有石窟开凿,在造像风格上仍多为北魏晚期那种“秀骨清像”,具有大冠高履、瘦体肥衣、神情恬淡等特点。到北周,人物造型注重写实,由秀骨清像蜕变为圆润,但显得头大、颈长、腿短。莫高窟290窟的北周著萨造型优美,显示出北周特点。麦积山上七佛阁-一至五龛外部上方,有5幅薄肉塑和绘画的飞天,塑法独特、柔媚生动,有脱壁欲出之感,是古代艺术的精品。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