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计算机书籍平面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慕春棣
寻萌生

文档

205

关注

0

好评

0
PDF

《嵌入式系统设计》慕春棣

阅读 698 下载 0 大小 12.27M 总页数 198 页 2022-11-21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98
全屏查看
《嵌入式系统设计》慕春棣
还有 198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98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嵌人式系统的基本组成,嵌人式操作系统,嵌人式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及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通过典型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具体介绍了嵌人式操作系统的内部机理、内核裁剪移植、交叉编译、连接调试等技术,以及一些常用设备的驱动程序和一些实用程序的编写技巧等。通过具体实验帮助读者训练软、硬件综合能力,掌握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扩展外围设备以及应用程序设计编写的嵌人式系统创建过程和整体解决方案。本书可作为自动化专业或信息学科相关专业开设实验研究型课程的参考教材,也适合于对软硬件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及T行业的技术人员参考。,。,.侵权:010-627829891370112193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嵌人式系统设计/慕春棣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ISBN978-7-302-27525-1L.①嵌·Ⅱ.①慕·Ⅲ.①微型计算机一系统设计一高等学校一教材N.①TP360.21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11)第222692号责任编辑:王一玲文怡封面设计:傅瑞学责任校对:白蕾责任印制:杨艳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网t址::/.tup,:/.wqbook.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邮编:100084杜总机:010-62770175邮购:010-62786544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c-service(@tup.tsinghua..cdu质量反馈:010-62772015,zhiliang(@tup.tsinghua.edu课件下载:://.tup,010-62795954印装者:北京嘉实印刷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175mm×245mm印张:13.5数:268千字版次:2012年3月第1版印次: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印数:13000定价:23.00元产品编号:020846-01出版说明为适应我国对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合各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创建一套符合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要求的新型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简称“教指委”)联合了“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校工业自动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委员会”四个委员会,以教学创新为指导思想,以教材带动教学改革为方针,设立专项资助基金,采用全国公开招标方式,组织编写出版了一套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一《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本系列教材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兼顾研究生;覆盖面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训练课,重点突出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以文字教材为主,适当包括多媒体教材:以主教材为主,适当包括习题集、实验指导书、教师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脚本等辅助教材;力求做到符合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反映自动化专业教育改革方向、满足自动化专业教学需要;努力创造使之成为具有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和系统性的特色品牌教材。本系列教材在“教指委”的领导下,从2004年起,通过招标机制,计划用3~4年时间出版50本左右教材,2006年开始陆续出版问世。为满足多层面、多类型的教学需求,同类教材可能出版多种版本。本系列教材的主要读者群是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和部门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希望本系列教材既能为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内容先进、论述系统和适于教学的教材或参考书,也能为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继续学习提供适合的参考资料。感谢使用本系列教材的广大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并欢迎提出批评和意见。《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2005年10月于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