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计算机书籍平面设计《虚拟仪器系统设计及应用》周求湛
wmzblue

文档

449

关注

0

好评

0
PDF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及应用》周求湛

阅读 799 下载 0 大小 15.03M 总页数 152 页 2022-11-21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52
全屏查看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及应用》周求湛
还有 15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5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内容简介本书以虚拟仪器系统设计为主要内容,从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角度出发,介绍虚拟仪器系统设计的主要思想、各类信号的测试原理和虚拟仪器应用中的一些最新技术。全书共10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5章)介绍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和虚拟仪器系统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数据采集,包括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第6章至第10章)系统介绍在数据分析处理、仪器控制(GPIB、VISA和串口等)、无线测量和分布式测量等方面的基础,并在最后一章通过实际应用加以综合。本书编排结构合理,循序渐进,运用大量实例阐述概念和系统设计难点,突出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发现代测试系统的参考书。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虚拟仪器系统设计及应用/周求湛等主编,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6ISBN978-7-5124-0385-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45748号,。虚拟仪器系统设计及应用周求湛刘萍萍钱志鸿编著责任编辑金友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邮编100l91)://,buaapress,cn发行部电话:(010)82317024传真:(010)82328026读者信箱:bhpress@263.net邮购电话:(010)82316936涿州市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印装各地书店经销开本:787×9601/16印张:9.5字数,213千字2011年6月第1版2011年6月第1次印刷印数:4000册ISBN978-7-5124-0385-7定价:18.00元前言所谓虚拟仪器即是将现有的计算机主流技术与革新的灵活易用的软件和高性能模块化硬件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功能强大又灵活易变的基于计算机的测试测量与控制系统来替代传统仪器(价格昂贵,功能单一)的功能。这种方式不但享用到普通计算机不断发展的性能,还可体会到完全自定义的测量和自动化系统功能的灵活性,最终构建起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目前,虚拟仪器作为现代仪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方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采用虚拟仪器方案可以大大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成为人们构建现代测控系统的首选。虚拟仪器的诸多开发工具当中,最具竞争力的就是美国NI公司的LabVIEW。LabVIEW是一个革命性的图形化编程平台,它在数据采集(Data Acquisition,简称DAQ),VISA(Virtual Instrument Soft Architecture),GPIB(General Purpose Intece Bus)及串口仪器控制、图像处理、运动控制(Motion Control))、数据分析和图表显示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LabVIEW已经成为测量与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实际工业标准。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技术在航空航天、半导体、通信、机械工程、生物医疗、地质勘探、铁路交通等诸多领城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虚拟仪器不仅仅是以LabVIEW为代表的图形化软件,还包括以I、CompctRIO等为代表的开放性模块化仪器硬件平台。这些标准的硬件平台和不断增加的新模块化仪器为解决各种测试雅题提供了基础。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5章)介绍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和虚拟仪器系统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数据采集,包括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第6章~第10章)系统介绍在数据分析处理、仪器控制(GPIB、VISA和串口等)、无线和分布式测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在最后一章通过实际应用加以综合。由于虚拟仪器领域范围宽广,同时本人研究经历有限,不能全部涉及。文中不当之处也恳请同仁批评指正,必当虚心接受,尽快改正。在撰写本书的五年时间里,始终全心投入。特别是在美国Virginia Tech大学访问一年期间,尽管是工作在离Maryland州和Washington D.C.很近的NVC校区,仍深受该校Blacks-bu「g主校区虚拟仪器技术方面成就的感染,有很多事情终身不忘。在此,还要感谢美国NI公司市场部的陈庆全和徐赞先生,感谢他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本书所有的程序都由刘萍萍、王墨林和戴宏亮三位老师在美国NI公司与吉林大学联合建设的虚拟仪器实验室内进行了测试,并向参与程序测试和校对的高健,吴丹娥,张贺彬,刘超,张彦创和汤利顺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