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管理管理学管子 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_蔡一著_9787040261677
音之天下

文档

617

关注

0

好评

0
PDF

管子 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_蔡一著_9787040261677

阅读 714 下载 0 大小 9.83M 总页数 229 页 2022-12-10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229
全屏查看
管子 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_蔡一著_9787040261677
还有 22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22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子》的管理哲学本质上属干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对今天的管理者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管子》提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有许多值得今八借鉴之处。例如:人本观在我国管理思想史上,《管子》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他说“夫霸王之所始地,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则国危”。“以人为本”是事业成功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人”指”人才”和“普通民众”。“本”就是末体.根基。人是国家的主体,得人是得天下的根基·也是一切有效管理的根基。显然.管子是把“以人为本”作为走向成功的“手段”.即”为用之爱之也”。我们今天所讲的”以人为本”则已转化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即”为了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义利观《管子》认为欲“成功立事,必顺于理义”。所谓理义就是要利于他人。管子说“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故义则求之,不义则止。可则求之·不可则止…小人求事也,不论其理义,不计其可否。不义也求之·不可也求之”。见《管子》将“义”作为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规范,并指出”不义而得非为福也”。诚信观《管子》告诫我们,事业成功之道之一是“不行不可复”。“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不欺其民·则下亲上”。领导者对群众说话算数,群众就信任你,拥护你·是谓“下亲其上”。如果领导者总是说空话、假话.言而无信,人们就不信任你,你再说什么·人们也不听了。这就叫“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管子还主张要把诚信推广到全社会,提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结、联结、纽带之意。)认为诚信是衡量人道德素质好坏的尺度,“善不善?取信而止矣”。《管子善,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即通过把诚信推广到全社会·就能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审察观《管子》认为,治事者成功之道是“审察事理,慎观始终·为必知其所成·成必知其所用·用必知其所利害。为而不知所成·成而不知所用·用而不知所利害.谓之妄举。妄举者,其事不成·其功不立”。做事不知能否成功·不知如何去做·做后不知利害如何,这种三不知的状态·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管子》一再告诚,切不可轻举妄动·而应“慎观始终”才能去办。法德观先秦儒家注重德治·法家则偏重法治,而《管子》则主张法德并举。《管子》认为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强调“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长短量尺十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并提倡人民可以依法官吏的不法行为,使宫吏“身处千里之外,不敢擅为非”。做到“君臣上下皆从法,此谓大治”。但同时《管子》义十分重视德治·主张法德并举,治星国家应“立威行德”.“固法而守常.尊礼而变俗,”否则,“国非其国,民非其民也”。《管子》的管理思想宝库充满着无数璀璨的瑰宝,不仅有发人深思的管理哲学,也有许多超越时空至今仍然放射出智慧光芒的管理理念·还有大量实施这些理念的具体管理方法。以上所列只是九牛一毛·但据此已可见一斑。《管子原著由于年代久远,对于今人来讲十分深奥难读·但经过蔡一先生的辛勒劳动,梳理加工·变成了通作易懂又不失真意的读物。蔡一先生的所作·是国内研究《管子》管理思想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权威的一本专著·不仅可以作为大学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辅助教材·并且值得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学者、各个层纸的广大管理干部以及想治国安邦、或成就一番事业而对管理学感兴趣的人们细读。读者一定能从中发现许多可以古为今用、叹为观止的东西,绝不会因所花费的时间而后海。当然,《管子》的作者并不是神·他们的思想观金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绝不要把他们的思想无限拔高,捧上神坛·似乎按照他们的意见就可以治理今天的中国·成就我们的事业。千万不要把他们的思想与今天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类比对照。正确的方法是“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如果读者能从《管子》管理思想中得到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某些启迪,在古今思想碰撞中能产生出有助于取得人生和事业成功的火花,我和蔡一先生都将感到无比欣慰!有鉴于斯,特作序志之。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周三多2009年3月3日于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