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计算机书籍程序设计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关系_谢安平著_9787802474352
memories

文档

1380

关注

0

好评

0
PDF

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关系_谢安平著_9787802474352

阅读 813 下载 0 大小 10.24M 总页数 234 页 2023-03-17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234
全屏查看
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关系_谢安平著_9787802474352
还有 23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234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关系是指控、辩双方在诉讼程序中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态。刑事诉讼程序公开,是指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侦查、程序应该对诉讼参与人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公开,审判程序应该对社会公开。刑事诉讼中的人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道,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司法机关及司法权力的行使都应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社会普通民众为人本身并具有最高价值,因而善待他们、爱他们,也就是把刑事诉讼中的每一个诉讼参与人和关心刑事诉讼的一切人当人看;反之,与广义的人道相对应,刑事诉讼中的不人道,是指司法机关及司法权力的行使无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虐待人尤其是虐待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行为,也就是不把人当人看的行为。刑事诉讼中的狭义人道,是指刑事诉讼程序应视人本身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身的完善为最高价值而使人成为可能成为的完善的人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潜能的实现为刑事诉讼程序的最高价值的行为;反之,与狭义的人道相对应,不人道就是使人不能实现人的潜能而成为完善的人并回归社会的行为。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评价程序公正的三项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普遍化原则和科学化原则。程序公正是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然而程序是否公正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作者独树一帜,阐明了自己的上述观点,显然对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三、运用情感反应理论对程序公正和刑罚相关关系进行诠释作者指出,情感反应,是指人对外界的所产生的相应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活动。其结果常常是爱与恨、喜与怒、善与恶、是与非、公正与不公正、人道与不人道等带有感情色彩的结论。刑事诉讼中的情感反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刑事诉讼程序的而产生的相应的心理活动,其结果是对刑事诉讼程序公正与否的价值判断。人们在自己的情感反应中,根据参与、平等、公开和人道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所经历的刑事诉讼程序分为两种:公正序的刑事诉讼程序和不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由于证实了刑罚适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增强了人们对法律的服从感;不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由于削减了刑罚适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削弱了人们对法律的服从感。刑事诉讼中的情感反应有五个关键性的概念:合法性,社会约束性,自尊感,羞耻感,程序公正感。从情感反应的角度,考察程序公正的外在表现,无疑是本书作者的一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刑事诉讼主体性原则的眷恋和执著。四、运用“亲恐关系”的化学行为学说分析程序公正和刑罚效果关系“亲恐关系”说是化学行为(热力)学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许多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形成,是由分子间的“亲恐关系”决定的。所谓“亲恐关系”是指,每个分子,当它与别的分子相遇的时候,都有一种天然的选择能力,愿意与于己无害的分子结为伙伴,而远离或排斥于己有害的分子,这就是“亲其所亲、恐其所恐”。0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分子间的这种“亲其所亲,恐其所恐”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为了自在的发展、完善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天然地信赖、亲合、善待于己有利而无害的他在,也都在天然地躲避、排斥、对抗甚至扼、毁灭于己有害的他在。刑事诉讼程序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对社会成员来说表现为他在。因此,社会组成人员和刑事诉讼程序之间也存在着“亲其所亲,恐其所恐”的“亲恐关系”。这就①“亲恐关系”的典型例子是肥皂分子和袖脂分子的关系。肥皂分子有着蝌蚪的形状,它的头部有两个氧原子并且带负电荷,它的尾部由一串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这种结构使其头部具有亲水性,而其尾部则具有恐水性。当肥皂溶于水时,这些分子便形成一束束的形状,头部位于外层与水接触,尾部则离开“恐惧的水”躲在束中。油脂分子也具有恐水性,故“喜欢”肥皂分子的尾部,于是肥皂分子便分解油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