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医学书籍《痘疹辨证》陈尧道编集 李明廉等点校
lonely

文档

2366

关注

0

好评

0
PDF

《痘疹辨证》陈尧道编集 李明廉等点校

阅读 841 下载 0 大小 4.78M 总页数 139 页 2023-04-18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39
全屏查看
《痘疹辨证》陈尧道编集 李明廉等点校
还有 13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3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卯酉之年。子午少阴君火司天,而阳明燥金在泉;卯酉阳明燥金司天,而少阴君火在泉。诸疮非火不发,非金不收。痘以少阴、阳二经为正者,为是故也。”全书注重辨证,详列证候,“令遇怪痘者有所稽考也。”并指出了正痘与水痘、疹、斑、麻等的鉴别诊断,指出了痘疹诸证与伤寒辨证、治疗之异同。在治疗上,陈氏熟玩先哲解毒、补托两法而不拘泥,推崇万密斋“灵活变法”的治疗思想及费启泰的运气学说,认为“痘疹之治法,亦运气为之也。”故其治疗“尤宜度量地势南北,气血厚薄,脏腑刚柔,腠理疏密,与夫春、夏、秋、冬、温、凉、寒、暄之令,随时制宜,得方圆于规矩之外可也。”除药物治疗外,书中强调“谨慎调养,注意避总。”《疹科辨证》,以论述疹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为中心内容。认为疹乃热毒侵入肺经而皮毛为之受病。书中详列了疹将出形证及疹出、疹将收、疹后证治,使疹病的辨证治疗颇具系统,更臻完善。陈氏指出,发表解毒为治疗疹家提纲,“惟是发表与解毒,相需而不可偏废,实为治疹不传之秘,不易之方。”而治疗之关键,“只在出现之初,用发散解毒之药催出在外为要。”《疹科辨证》,既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而主要是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自制清肺表毒汤、清肺解毒汤二方,对疹病失治、误治后出现喘急、腹胀、咳嗽、声哑、闷乱狂言、手足动摇等险征,屡试不爽,救人极多。他还指出,“疹家禁忌,比痘家尤甚,始终忌腥荤辛热、酸咸生冷。”《痘科辨证》、《疹科辨证》二书,虽为陈氏隔年之作,但均在清康熙22年癸亥(公元1683年)于家合刻传世(疹科辨证附于痘科辨证后)。清乾隆21年丙子(公元1756年)至诚堂、清咸丰2年壬子(公元1852年)聚奎堂均曾将其与《伤寒辨证》合刻重刊。另有清刊本《痘科辨证》,其版本源流待考。从《伤寒辨证》一书之点定和眉批及石朗《伤寒辨证序》来看,陈氏家刻本痘疹二书之点定、眉批,似为石朗标加。此后重刻之至诚堂、聚奎堂本,为保持原书原貌,均未作任何整理。由于此二书版本流传甚少,解放以来,亦未整理刊印,本次点校,以康熙22年癸亥(公元1683年陈氏家刻本为底本,以咸丰2年王子(公元1852年)聚奎堂刻本(简称聚本)为主校本,以1984年罗田县卫生局校注的万全(密斋)著《痘疹心法》、《片玉痘疹》为参校本,对原书进行校勘、训诂和标点。整理方法,主要进行校勘、训诂和标点。校勘主要进行对校、本校,并参以他校和理校。训诂只对难字、僻字及费解或具有歧义、僻义之名词术语进行注音或训诂。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底本《痘科辨证》、《疹科辨证》各有序文一·篇,此次整理全部予以保留。他本所载序文,多为《伤寒辨证》而作,与痘疹意义不大,故此次点校,均未编入。底本《痘科辨证》上卷只有总目,无分卷目录,下卷总目中只有卷名,但分卷目录较全。《疹科辨证》无目录。这次整理,对有总目而无分卷目录者,仍依其旧;对无总目而有分卷目录者,据分卷目录重新编排总目。原缺目录者,据正文标题一一补编。原目录阙漏者,则从正文标题改正;正文标题有阙漏者,则从原目录改正,并出注说明。凡底本与校本有互异之处,均逐一进行校勘。若显系底本错讹、脱漏、衍文、倒文者,即据校本增删改正,并出注说明。不易论定是非者,原文不动,并录他本之文以备参阅,或加倾向性意见。书中引用其他医籍之文甚多,凡引文虽与原书有出入,但意义不悖谬者,则仍依其旧,不予校勘。凡属缩引、意引及节引,不失原意者,亦不出校。若与原意不符,如属作者原误,原文不改,出校指正;如属传刻错误者,改后出注说明。底本部分书页残缺,或字迹模糊不清者,据他本补入。暂时无法补入者,用虚缺号“☐”或“☑”,如下卷16、64等处。如有倾向性意见,则在用虚缺号之同时,出注说明,如下卷95眉批等处。凡底本中之通假字,均予以保留,出注说明。凡古体字,异体字无歧义者,迳改为通行简体字。如“耆”改为“芪”,“瘢”政为“癍”等。避讳字,则根据不同情况,或保留(如元参),或描正(如玄)。凡明显误字、别字或笔划小误,如“憎”作“增”、“痂”作“痴”、“芝”作“脂”、“已”作“巳”者,予以迳改。原书繁体竖排,方后语“右”字,今次简体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