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科技书籍医学书籍《中医古典临床精华》(张再良)
温流

文档

2372

关注

0

好评

0
PDF

《中医古典临床精华》(张再良)

阅读 955 下载 0 大小 10.25M 总页数 310 页 2023-04-19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10
全屏查看
《中医古典临床精华》(张再良)
还有 310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1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目十四、桑杏汤证…(132)二、祛湿…(169)十五、羚羊钩藤汤证…(132)三、利水…(133)四、化瘀…(172)十七、大定风珠证…(133)五、熄风…(173)十八、安宫牛黄丸证…(134)(174)十九、化斑汤证…(135)第三节化裁…(175)二十、三石汤证…(136)(175)第五章症状鉴别…(137)二、甘温建中(175)一、发热…(137)(176)二、恶寒…四、通络止痛…(176)三、寒战…(140五、辛开苦降…(177)四、头痛…(141)六、分消走泄(177)五、眩晕…(142)七、增水行舟(178)六、身痛(143)八、急下存阴…(178)七、肢冷…(144)九、宣透膜原…八、口渴…(145)十、逆流挽舟(179)九、出汗异常…(147)第四节综合…(179)十、心悸…(149)一、表里双解…(179)(149)二、虚尖兼顾…(180)十二、不寐…(151)三、阴阳并调…(181)十三、语…(152)四、寒温同用…(183)十四、懊侬…(152)附录一专题论述(184)十五、短气…(153)寒温统一…(184)十六、便秘…(154)病因病机…(188)十七、小便不利…(155)(192)十八、食欲异常(156)治则研究…(198)第六章治法集粹…(158)药物配伍规律…(201)第一节常法…(158)药物煮服方法…(206)(158)药物剂量考证……(211)二、涌吐…(160)《伤寒论》的主要注本…(214)三、清热(161)《金医要路》的主要注本…(219)四、泻下…(163)温病的名家名著…(222)五、和解…(164)附录二原著选录…六、温里…(165)《伤寒论》…(227)七、消积…(166)《金匮要路方论》(258)八、补益…(166)叶天士《湿热论》(296)第二节补要…(168)薛生白《湿热病篇》(299)(168)吴鞠通《温病条辨》节选…(302)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前言]进人中医的大门以后,我们对“伤寒”、“金匮”、“温病”这三个名词应该不会陌生了吧!但是,这三者在中医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是从何时出现,如何发展、形成,反过来又是如何充实着中医的理论、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以至形成一定的研究局面的呢?这三者与中医理论、中医临床是如何密切相关的呢?我们或我们的前辈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过程中,这三者又为什么总是不可或缺的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会有所思考吧,在这个篇章,我们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一、关于伤赛、金匮、温病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地位我们平时所称的“伤寒”和“金匮”分别是指《伤寒论》与《金赞要略方论》两本书。《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原为《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名医张机(仲景)所著,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张仲景为当时荆州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据唐《名医录》记载,张仲景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那张伯祖”。当时的社会战乱频仍,民生调敝,疫病流行,据《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序文所述,在不到十年间,其家族中死去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者竞达十分之七。而当时的居世之士,又不曾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只知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面对如此的现实,张仲景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正》,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共十六卷,前十卷述伤寒,后六卷论杂病。伤寒是外感热病的专论,杂病则是内伤杂病的专篇,二者可分可合,相辅相成,总结了秦汉时期医家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的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伤赛杂病论》成书的年代,书籍的流传十分不易,又逢战乱,既成之书也非常容易散失。所以该书面世后不久即散佚,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得以传世。此在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和宋·高湛的《养生论》中均有记载。宋代林亿对王叔和的整理工作也曾给予高度评价。后世对王叔和曾编次过《伤寒论》比较肯定,在以后的经籍志中也有所反映,但王叔和是否整理过杂病部分的内容则难以确定。有一件明确无误的事实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脉经》中收载了《伤寒杂病论》的大部分内容。如卷七载有今本《伤寒论》398条中的315条。卷八、卷九截《金匮要略》中的主要内容,几乎所有的篇章都有反映。因此,可以认为,王叔和对仲景书的流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晋以后至宋的漫长年代中,《伤寒杂病论》基本上处于时隐时现的状态,在当时的一些名著中都可以看到它的痕迹。如陈言之的《小品方》中载有《张仲景辨伤赛方》九卷与《张仲景杂方》八卷的书目。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也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部分内容。至唐代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虽然书中记载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部分内容,计有条文392条、方剂109首,但孙思邈还是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