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科普读物茶文化传播培训讲义 第六讲 茶艺_王旭烽主编,苏祝成副主编,包小慧编_9787551410304
early

文档

1156

关注

0

好评

0
PDF

茶文化传播培训讲义 第六讲 茶艺_王旭烽主编,苏祝成副主编,包小慧编_9787551410304

阅读 680 下载 0 大小 4.25M 总页数 22 页 2023-08-01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22
全屏查看
茶文化传播培训讲义 第六讲 茶艺_王旭烽主编,苏祝成副主编,包小慧编_9787551410304
还有 2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2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一、茶艺的概念/01二、茶艺的基本要素/02三、茶艺的基本过程/04四、各类茶的茶艺/05(一)绿茶和黄茶的冲泡技艺/05(二)乌龙茶的冲泡技艺/09(三)红茶的冲泡技艺/12(四)普洱茶的冲泡技艺/14(五)白茶的冲泡技艺/14茶艺一、茶艺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开始了广泛的交流。在这一前提下,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了“复古”趋势,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是盛于唐代,现今已没有音像记载,却在日本得以保留的雅乐,另一个便是在中国百姓生活中化于无形,在日、韩却要求严格、精准并发展到极致的茶道艺术。这些文化的“复古”路线都是由日、韩途经台湾、香港地区辗转回到中国大陆。“茶艺”一词的传播,与台湾人在大陆各大茶事活动中进行茶艺表演有很大关系,人们开始关注喝茶的形式,关注冲泡方法与茶汤品质的关系,关注冲泡动作形式之上的精神体验。当然,这种精神体验不是短短几分钟便能深刻体会或详尽传达的,而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感悟。于是“茶艺”一词逐渐被人们片面地理解为茶的冲泡技艺种形而下的形式与动作,也正是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茶艺”是不及“茶道”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茶艺”是为了区别日、韩“茶道”而新造的名词。如果说“茶艺”一词的使用是为了避免与日、韩“茶道”一词相同而让人误会茶道来源于日、韩,那是大可不必的。“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茶道在唐代不仅产生而且已经盛行,并且出现了善于此道之人,可想而知茶道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故此,我们之所以谓之“茶道”,并非学他人之名,而是取了原本的称谓。唐代刘贞亮曾提出“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行道,以茶雅志。综上所述,我们看到饮茶从朴素的生理需求上升到了精神需求,最初是为了解渴,在不断饮茶的过程中发现养生、益气、提神等妙用,在独享之后产生分享,出现客来敬茶等茶俗,饮茶不再仅仅是喝茶汤之味,而是杯茶人生的体会一所谓以茶论道。如今,茶文化正蓬勃发展,茶艺活动逐步进人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朋友间的私密茶会还是大型茶事活动,茶艺必定参与其中。茶艺表演也随之丰富起来,形式、内容出现了多元化现象。“茶艺”一词更频繁地出现,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考证其源流,但我相信对茶有追求的人一定认同: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