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好生活旅游《齐鲁之邦的民俗与旅游》山曼编著
久远与永远

文档

96

关注

0

好评

0
PDF

《齐鲁之邦的民俗与旅游》山曼编著

阅读 780 下载 0 大小 481.17K 总页数 153 页 2022-09-29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53
全屏查看
《齐鲁之邦的民俗与旅游》山曼编著
还有 153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53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一、随俗当个山东人满天下都称山东人为“山东大汉”,都知道山东人说话办事痛快,我要提醒我的读者,切不可忽视山东人一腔子豪气之中,更有温温的人情。见面叫二哥在山东,见了素不相识的男子,和他打招呼,开口要称“二哥”,而不是象在别处那样叫“大哥”。这种习俗的来源,并不象有根有据的学术问题那样,可以确切作答,所有的,只是有趣的传说。说来也凑巧,有两个家喻户晓的山东人,在自家兄弟中都是老二。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文的是儒学创始人孔丘,武的是《水浒》小说中人物武松。孔丘因为后来被尊为圣人,没有人敢再直呼其名,世上只知有孔子,除了个别年代称他为“孔老二”,大多时候总叫他“孔圣人”,而且,他的大哥是怎样的人物,也没有人知道,因此,山东人见人叫“二哥”和孔圣人的关系比较淡,只有文人们作这样的附会。武松虽是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言语行为处处合山东大众的脾味,因此在山东人的心目中,他比活人更有生气,称名道姓还不足以表示和他的亲近,便象称呼自家兄弟那样,叫他“老二”,喊他“二哥”。因为和他相亲相爱,便离开《水浒》的本本,更编了许许多多说书的回目,敲两片梨花板说起来,直令山东老乡废寝忘食,搞得说书也不叫“说书”,叫做“说武老二”。人们是那样崇爱武松,却并没有认识到,武松的高大形象,在不少方面是靠他的兄长武大郎的反衬而成立的。在武松成为英雄而深入人心的同时,武大郎作为一个其貌不扬,言行缺少英雄气概的男子,也被人牢牢地记在了心中。日久天长,这兄弟二人强烈对照的形象,在山东男子汉中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叫“大哥”,心中浮起的是武大郎的影子,叫“二哥”精神上升起的是好汉武松的豪气。既然这样,见了山东的朋友就响亮地喊他一声吧:“二哥!”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是个神话人物,但他也是山东人的代表。传说老李的父母都是庄稼人,他一出生就是一条龙,被他的父亲砍去了尾巴,成了一条秃尾龙,他长大之后,经常变作一个能干的人,帮着乡亲做了许多好事,乡亲们和他相处得极好,不见外,亲切地喊他“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后来下了关东,听说关东的黑龙江被一条作恶多端的白龙霸占着,就奋勇前去与白龙争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白龙,使黑龙江沿岸人寿年丰,“秃尾巴老李”从此住在了黑龙江。这老李极重乡情,只要有山东人在江上乘船行走,他总要使江水风平浪静。所以从前黑龙江上行船的都守一条规矩:船将启航,船长必高呼发问:“船上有山东人没有?”不管有没有山东人,乘客必高声回答:“有山东人!”俗传,这是喊给“秃尾巴老李”听的。这个传说的背景是,数百年间,有成千上万的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他们一代又一代辛勤劳动,对于开发东北作出了有声有色的贡献。他们早已扎根在乌金一样的黑土地上,但他们的思乡之情,寻根的心却总象野火一样燃烧。大家留在了关东,却幻想有“秃尾巴老李”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乡亲,能够自由自在地来往于东北与山东之间,“秃尾巴老李”每年回老家扫墓的传说,在东北,在山东一样地十分流行。“秃尾巴老李”的家乡,各地传说不一,遍布山东数十处地方,这正好说明山东人下关东十分普遍。所以,到山东旅游的人,要和山东人交朋友,最好的办法是先和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交朋友。交了这个朋友,在齐鲁大地上先就有了几十处故乡。山东的文艺工作者也都重视“秃尾巴老李”这个传说人物,这几年,他们下工夫搜集老李的故事,开过专门的学术讨论会,出过厚厚的一册故事集。在文登市城边河畔,新立起一尊汉白玉石雕像,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天真活泼的男孩,孩子的下身幻变出一条长长的龙蛇之尾,亲密地绕在母亲的腿上,尾巴无尖,显出截然的刀痕。乡亲们走过石像,悄语互告:“那就是秃尾巴老李,他小时候把尾巴缠到梁头上,探身到他妈妈的怀里吃奶…”其实,山东人是按他们自己的心目中的形象塑造了老李。煎饼卷大葱提起山东人的饮食,没有到过山东的人也能说出“煎饼卷大葱”的套路来。若遍游山东之后,自会得出更具体的结论:在鲁西南是煎饼卷大葱,在鲁东则是大葱蘸酱。鲁西南人吃煎饼,历史已经很长,写过《聊斋志异》的大作家蒲松龄,有一篇《煎饼赋》,将煎饼的制法、工具、吃法,写得清楚明白,且又幽默多趣,抄在这里当作经典。“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椒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湖,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蚊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档,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锻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判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若易之以拔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又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横。夹以脂肤相半之豚臂,浸以肥腻不二之鸡羹,晨一饱而达暮,腹殷然其雷鸣,备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胎,或假纯膏,三五重叠,炙博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更有层层卷摺,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汤合盐鼓。末挫兰椒,鼎中水沸,零落金条。时寒霜而冰冻,佐小啜于凌朝,额涔涔而欲汗,胜金帐之饮羊盖。奈尔东人运蹇,奇荒相继,豆落南山,拟于珠粒。穷惨淡之经营,生凶荒之妙制,采绿叶于椒榆,渍浓液以杂治,带藜烟而携来,色柔华而苍翠。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朵双顾,据墙次,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讶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美之日:‘愿以我鼎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其可乎?”野老忧然,掉头不易。”若见过做煎饼、吃煎饼,再读蒲公这一篇妙赋,便由不得一句一抚掌。且会于欢乐中长知识,知道煎饼这种吃食“自古及今,唯齐有之”。鲁东的人当其未出家门的时候,几乎不知煎饼为何物,他们从前的当家饭食是玉米饼子,这玉米饼子的做法和名称各地并不相同,由东向西,叫“粑粑”,叫“片片”,叫“大饼子”,但其吃法却大致相同:最简单、最、最令人难忘的一种,便是大葱蘸酱。大饼子刚出锅,热气蒸腾,泛金耀黄,眼前摆一碟当年新酱,色微黄而味偏甜,取整棵羊角葱(葱初萌发,仅露两叶,嫩挺如羊角,故称“羊角葱”)在手,一口饼子一口葱,一咬一蘸,直吃得大汗淋淋,用山东话说是“真过瘾”!煎饼与大饼子都还有各种各样的做法与吃法,但令外乡人看了眼热,使本乡人难忘的唯有这卷葱与蘸葱的“本色”。但是,诚如蒲松龄所论,这煎饼卷大葱的吃食,毕竞由度荒乏粮的岁月而来,本属山东的粗茶淡饭。近数年,生活改善,细粮当家,不知不觉之间,流行了数百年的煎饼与玉米饼子从农家饭桌上淘汰下来。应了不忘旧情的食客的要求,煎饼与玉米饼子都成了宴席桌上、小吃店里的角色。临胸县与安丘县旅游宾馆的农家宴,煎饼卷大葱是最典型的节目,而海港城市烟台,有好几家“片片”(玉米饼子)小吃店,都以“地方风味”招揽顾客。到山东,总要壮起胆子,吃吃煎饼或大饼子,大口咬咬大葱,这才能算不虚此行。席上吃鱼俗不同山东人待客极重有鱼,俗语说“无鱼不成席”。可是,这吃鱼的风俗却又各地不同,以吃鱼的品种而论,齐地沿海,喜欢吃海鱼,鲁地远海,吃的是湖鱼、河鱼。海鱼当中以“加吉鱼”(真鲷)最为讲究,有黑鳞加吉与红鳞加吉两种,尤以红鳞加吉为名贵。烹鱼必全尾,鱼菜上桌又有一定次序,这次序各地又不一样。有的放在最后,名为“鱼押席”或“鱼扫席”。有的则放在中间,用以掀起宴席的高潮,如文登地方,全席八菜,第四菜为鱼:全席十六菜,第八菜必上鱼。上鱼菜的摆法也有种种,有的地方是鱼头对首席,有的地方则是“头朝北,肚朝(主)客”。以鱼菜敬客,习俗的不同甚至有完全相反的规矩。在烟台市区,加吉鱼上桌,主人必以筷取鱼眼,敬在首席面前,客人谦虚,接过鱼眼,用筷子夹着,在鱼菜上横着一抹,意思是“大家吃”。但若在文登、荣成一些地方,鱼眼是万万动不得的,客人抠鱼眼,是对主人不满,名为“砸席”:主人抠鱼眼,是厌恶了客人,是无声的逐客令。通行的礼节是“客不翻鱼”,客人动手翻鱼,会被视为失礼。河湖之鱼,以鲤鱼为上品。沿黄河城乡又皆以黄河鲤鱼为鱼中之佼佼者。黄河鲤鱼样子很美,肚腹白中泛金,背脊青黑,尾分上下二翅,上翅青青,下翅赤红。烹制以清蒸与大炖为最常见。鲤鱼上桌,也有定规,一律鱼头朝东,叫做“鱼归大海”。又有“文腹武背”的讲究,来客若是文人,将鱼肚对他,暗赞他肚子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倘是武将,便将鱼脊对他,直夸他刚武豪放,可为脊梁。使船的人祭船,鸡宰羊,万不能用鱼,因为按旧传说,祭的是龙王,而河中诸鱼都是龙王的兵,动不得的。通行全省的新习俗颇为有趣,鱼菜上桌,全凭端菜来的小姐或先生随便,但既经放定,便不可再动,看那鱼头对谁,尾对谁,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由这二位对饮一杯酒,由鱼头所向的一位首先下箸吃鱼剪彩,大家再随其后,热热闹闹,气氛总是活跃的。上马饺子下马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