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科普读物薰衣草,下一站花开_曾维惠著_9787515501574
风枫

文档

3698

关注

0

好评

0
PDF

薰衣草,下一站花开_曾维惠著_9787515501574

阅读 520 下载 0 大小 5.69M 总页数 261 页 2023-09-14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261
全屏查看
薰衣草,下一站花开_曾维惠著_9787515501574
还有 261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261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的特点。小说里“我”和同桌男生“娃娃鱼”是一种纯洁的同学关系,但“我”和那个瘦高个男生的关系,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异性相吸的青春期情榛。虽然,作家并没有写出“我”是否真的恋爱,也没有把“我”内心世界里的那种对爱的褐望明确表达出来,读者却能感觉到青春期生命所具有的张力和魅力。“薰衣草”在小说里,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一如青春生命的情感一样散发出清新而令人回味的气息。读这篇小说,我感觉曾维惠的文字真正触摸到了少年的心灵世界,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用不枝不漫的笔墨,渲染了一幅浓淡相宜的生命图景。《青花瓷碎了》这篇小说也是力透纸背之作。小说讲述的是少女“我”对妈妈的“恨”。“我”的妈妈因为怀疑爸爸负了心,而款斯底理地砸碎了她和爸爸结婚的纪念物一一一套青花瓷餐具,而且任凭“我”如何修补和劝说,妈妈毅然绝情地坚持离婚,于是,“我”很决绝地跟着爸爸过,再也不理妈妈了。甚至以各种方式来惩罚妈妈,使她得不到女儿之爱。应该说,这是一一种很严酷的叙事,作家以少女的视角,把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犀利地展示出来,我读了几遍,每一次心里都有一股钻心般的疼痛。为什么“我”是如此狠心?为什么一定要让妈妈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小说里没有谴责“我”,也没有过分地遭责妈妈的过错。但透过作家的文字,不难看出,她是怀着一种疼痛来书写成长的。成长的生命不只是需要父母亲的物质之助,更需要父母亲的精神之爱,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份健全健康的来自家的温暖,对成长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篇小说既是给少年读的,也让做父母亲的深受震撼。它启迪我们思考成长问题,尤其是重视少年心灵成长的问题,也揭示出儿童小说应具有的价值之维不仅在于审美世界的建构,还有精神空间的营造。《地铁1号线》和《我不上网也迷惘》都与网络有关,算是网络题材吧。不过,它们切中的还是成长的主题。《地铁1号线》讲述的是一次奇遇,少女倪雪(网名“蓝发卡”)在地铁上偶遇了一个男孩(他的网名“南阳躬耕”),他们之间完全是纯净的青春生命的碰撞,是一次与网络媒介有关的巧遇,不过,作家是善于用戏剧化的情节来叙述两位少年的认识过程的,因此给读者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这篇作品与前面的《青花瓷碎了》相比,更多的是展示成长生命的自足性,而不是书写他们的无奈和无力。《我不上网也迷惘》的风格和《地铁1号线》截然不同,少女娟子本来是个好学生,学习好,书法也很棒,妈妈也曾很疼爱她,但自从妈妈离婚后沉缅于网络聊天,对娟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顾,娟子很快就从优秀生变成了差生,而且性格叛逆,对家庭对妈妈缺乏信心。这篇小说读后,也给人一种心疼之感,处于成长期的娟子最需要的是妈妈之爱,可惜的是,妈妈没有承担起自已的贵任,把女儿的情感需要忽视了。看得出来,作家一方面在展示少年生命的底色,另一方面也在拷问家庭教育与父母亲角色的问题。可以说,《我不上网也迷惘》告诉我们,网络聊天、游戏不仅仅可以毁坏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可以毁坏家庭的亲情,因此这是一篇警醒之作。也许曾维惠是一位教师的缘故吧,《薰衣草,下一站花开》里的几乎每一个篇章,都深深地隐藏着她的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对成长生命的书写,还是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她都力图从少儿立场,以人文主义的关怀,来表达她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现在儿童小说创作很热闹,很多作品都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样子,就像一个个没有正形、让入焦虑的孩子一样。事实上,成长小说不但需要把少儿的生活展现出来,还需要表现他们的生命形态,更需要把成人世界的爱传达出来,把我们对未来一代的希望与期待表达出来。曾维惠用心地,甚至可以说是在小心翼翼地探索成长生命的奥秘,她的文字里有爱,有理解,有期待,也有梦想。她的成长小说符合当代少儿的需要,也与文学的基本立场一致。2011年写于西山小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