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类心理学《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第二版》麦克.克莱尔著 陈登义译
碧泉

文档

220

关注

0

好评

0
PDF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第二版》麦克.克莱尔著 陈登义译

阅读 630 下载 0 大小 655.38K 总页数 114 页 2022-10-02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14
全屏查看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 第二版》麦克.克莱尔著 陈登义译
还有 11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14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麦克.克莱尔(Michael St.Clair)陈登义医师译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本章提供往后旅程上的一张“地图”:它指点出读者于本书中将踫到的各种景像之精华以及一些特殊且值得观赏的地方。本章所要介绍的有下列几个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与概念、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弗洛依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形塑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转移关系: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精神分析也在传统上要去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期儿童和父母的关系。然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学者也曾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竞是如何结构及形塑其人格。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依德人格模式不相同。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依德模式的人一一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艾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一一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这两类理论家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的主流中,但他们却相当大幅度地改变了主流。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1ein)生于维也纳,但移居伦敦。在1930到1940年间,她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费尔邦(W.R.D.Fairbairn)彼此影响理念并出版著作而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不同思潮。温尼可(D.".Winnicott),一位伦敦的小儿科医师,他在从事小孩的精神医疗工作,出版了一些很个别而独特的、原创性的且和其它精神分析著作不太相关的作品。玛格丽.(Margaret Mahler),出生于匈牙利,在维也纳训练,到纽约市,在那里她和儿童的医疗工作从1950到1970年间蕴酿出许多富影响力的论文和书籍著作。在同一期间也是在纽约市工作和写作的艾迪.贾克森(EdithJacobson),则是来自德国。欧托.康伯格(Otto Kernberg)另一位维也纳人,在智利接受医学和精神医学的训练,然后到堪萨斯的梅宁格诊疗中心继续其精神医疗方面的工作。他的书籍和论文是以前面所提过的理念为基础而在197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海因滋.柯胡(Heinz Kohut),在维也纳出生,拥有无懈可击的精神分析资历,他在支加哥渡过其绝大部分的专业生涯。在1970年他专业生涯的最高颠峰,出版了自体心理学的相关书籍,激起精神分析学界的喧然从而改变精神分析的思潮。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的早期形成与分化,以及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于人际情境中呈现。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的点是早期生命的种种会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个人心灵里面的一个残余物(residues)或痕迹(remnant)。这些过去关系的残余物、这些内在客体关系,形成了个人的知觉感受(方式)以及和其它人的关系。个人不只是和一个实际的他者互动,还和一个内在他者互动,(这个内在他者是)一种心理再现(psychic representation),它可以是某个实际人物的一个扭曲版本。自体心理学家,主要是海因滋.柯胡和他的追随者,以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家或那些使用传统弗洛依德模式人们的方式去探讨自体及其结构。自体心理学家探索的是早期关系如何形成自体及自体的结构:他们更强调自体(se1f)重于自我(ego)或自体再现(selfrepresentations)或本能(instincts)。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充当作“个案研究”来阐释利用这三种理论模式对同一位病人所采取的不同取径(事实上,治疗师进行的治疗工作均大同小异,虽则在概念模式上有很大差异)。我们假设灰姑娘(辛迪丽拉)因为和王子庆间的婚姻问题而来寻求治疗师的协助。传统的弗洛依德学派可能会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压抑以及她对父母所有而未解决的伊底帕斯感受。这类治疗师或分析师就会从其自我(ego)与本我(Id)结构间的防卫以及冲突方面来分析灰姑娘的问题。而一位以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来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all bad)(如她的继妹和继母)。她理想化了王子,虽然只认识他很短的时间。一个建立在这么扭曲的内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迟早必须要去面对把王子视为具有人性缺点的真实人物时,势必会产生问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课题应围绕在灰姑娘自己的内在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及情境这中间的落差上。如果是以自体心理学架构来进行治疗工作的治疗师或分析师则会注意到灰姑娘本身在治疗中的经验,当该经验呈现在对治疗师产生的转移关系中时。对该转移关系的分析可能会披露出她那需要强有力且理想化客体的那个匮乏自体(impoverished self)。灰姑娘的寻求该一客体正反应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般的教母形式或是王子或是治疗师的形式呈现。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一起以便能希望有正常健康的感觉。由于踫触到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姑娘要嘛就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嘛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这三种不同模式是从不同观点对类似问题做探讨。弗洛依德人格模式所探究的是人格结构,该结构是如何并在一起。人格的各部分(“parts”)或各成份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