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类宗教《中国宗教纵览》周燮藩 牟钟鉴 潘柱明等
寻萌生

文档

205

关注

0

好评

0
PDF

《中国宗教纵览》周燮藩 牟钟鉴 潘柱明等

阅读 597 下载 0 大小 11.25M 总页数 450 页 2022-10-04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450
全屏查看
《中国宗教纵览》周燮藩 牟钟鉴 潘柱明等
还有 450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5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第1页第一章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一、引言与概述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学界公认的当然首推道教和佛教,其次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再宽泛一点,还可以包括民间宗教与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儒学算不算宗教?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佛、道为之辅翼,史称“儒释道三教”。然而这里所谓“教”乃教化之义,非宗教之称。宗教的基本特性是出世性,抬高鬼神或彼岸,贬低或否定现实世界,寻求一种超人性的解脱,而儒学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以平治天下为最后归宿。宗教以某种超世的仰为核心,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教义、活动、组织等要素,构成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实体,而儒学长期处在学术文化的范围,没有属于它的实体和祭祀活动。因此,儒学不是宗教。当然儒学具有某些宗教性,有些儒者曾尝试把儒学神学化,但它的宗教性及神学化倾问始终未能成为主流。我们可以说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上占主导地位,们不可以说儒学在中国古代宗教史上占主导地位。那么佛、道教的情况如何呢?应当说佛、道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全局性的影响,它们已纶使自已的思想和活动渗入政治、哲学、道德、文艺及民俗各文化领域,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但是它们从来没有成为中国多数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第2页其社会影响远远超出僧尼的范围而及于社会各阶层各角落,然而它的正式出家信徒也只有数十万人,以后各代也并没有增加多少。在家信佛者自然比出家人多得多,但在家信佛者同时又可以信道和别的,其信仰杂而多端,其人数在全国总人口中仍然是少数。道教可以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大教了,然而它的信徒数目一直少于佛教:对长生成仙有兴趣者多,真正虔诚的奉教者在贵族在民间都不多。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主要流行于局部地区和某些民族,其影响基本不出教徒的范围,对于中国社会生活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至于民间宗教,长期处于秘密状态,当然不能成为正宗信仰: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不出本民族领域,更谈不上全国性信仰。鉴于以上的情况,近现代的某些学者就认为巾国人淡于宗教,不以宗教作为精神依托;另一些学者则勉强把儒学说成宗教,以证明中国人一向以儒教作为正宗宗教信仰。然而这些学者忽视了一个重要历史事实,中国人一向有自己正宗的宗教信仰,它为社会上下普遍接受,绵延数T年而不绝,它不是儒学,而是宗法性传统宗教。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成为慰藉中国人的心灵的精神源泉。这种宗教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在实际生活中为官方所尊奉,为民众所信仰,而且为学者和史家所关注。在《尚书》、《周易》、《诗经》及《春秋三传》中,特别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有着关于早期宗教祭祀活动、理论和制度的庄重的记述。这种在夏商周三代形成的宗法性国家宗教,在秦汉以后北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向前发展,不断走向完备。《史记》的《封禅书》,《汉书》的《郊祀志》,《后汉书》的《祭祀志》,对于从古到当时的宗法性国家宗教都有专题的记述。由于这种宗教越来越第3页同礼俗打成一片,汉以后官修的史书,多将宗教祭祀与丧葬仪节载入《礼志》或《礼乐志》或《礼仪志》,又总把郊社、宗庙祭祀与典制放置在诸礼之首位或二位,在内容上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唐宋以后典志体史书和大型类书,都给予这种传统宗教以重要地位。《通典》中的礼典”《通志》中的礼略”《文献通考》中的郊社考”“宗庙考”,不仅汇集了祭礼丧礼的资料,还对古往今来的传统宗教祭祀制度的沿革,作了认真的考证。《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有关宗教祭祀的资料都相当丰富。这说明古代学者极重视传统宗教祭祀。此外,各朝代大都有自己的礼典,如唐代《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宋代《开宝通礼》、《太常新礼》、《五礼新仪》,明代《大明集礼》,《大明会典》,清代《大清通礼》、《满州祭神祭天典礼》,以及各种官修和私修的国礼、家礼,其中对于宗教祭祀和丧葬礼仪都有明确详备的规定与说明。面对如此确凿的历史事实和如此丰富的文献资料,近代宗教史家似乎视而不见,大家眼里只有道教和佛教。有些论著涉及到历代的祭祀和丧礼,但多从社会礼俗上着眼,并不把它当作与佛教道教相类的正统宗教:有的只在论述夏商周的宗教时,讲到这种传统国家宗教,秦汉及其以后则付之阙如,似乎它已经中绝,完全被佛道教所取代。这种情况之所以产生,或许是由于儒学在中世纪精神生活中的突出影响遮盖了人们透视宗法性宗教的视线,而石者又缺乏独立的教团组织和发达的神学体系,只满足于固守敬天法祖的基本信念,把功夫都用到祭祀礼仪上面,相对削弱了自身在学术思想领域的影响,佛教道教发达的神学体系和寺庙实体又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力,加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在近代已经衰亡,人们缺乏直接感受,于是造成了近代屮国宗教史研究的倾斜和空缺。宗法性传统宗教确实成为礼俗,成为贵族和平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它不是一般的礼俗,而是宗教礼俗,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宗教礼俗化就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现,这是多数宗教的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