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科普读物《中国小百科全书 6 文学与艺术-杂技》编辑委员会编
默祷神念

文档

361

关注

0

好评

0
PDF

《中国小百科全书 6 文学与艺术-杂技》编辑委员会编

阅读 697 下载 0 大小 1.24M 总页数 142 页 2022-09-20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42
全屏查看
《中国小百科全书 6 文学与艺术-杂技》编辑委员会编
还有 14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4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3740文学与艺术杂技总类【杂技】表演艺术的一种样式。又称杂伎、杂技乐。广义杂技为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基本有形体、腾翻、耍弄、踢弄、高空、力技、平衡、车技、乔装、马戏、驯动物、魔术、滑稽、口技等:狭义杂技不包括马戏和魔术等各项。中国古代杂技,几乎包含了所有游艺健身技艺形式,近代以来部分分化为其他艺术和体育。“杂技”一词,始出于《汉书·武帝纪》文颖注:“两两相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后屡见于《南齐书》、《洛阳伽蓝记》、《隋书》等史籍。但自汉、南北朝至两宋,多称杂技为“百戏”,元、明、清各代又称“把戏”,绝少见到“杂技”一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始称“杂技”,与国际“马戏”所包含的内容相似。杂技起源于人类劳动、战斗生活祭祀、游乐活动。如原始人的狩猎工具飞去来器,至今仍出现在杂技游艺舞台:中国古代的蚩尤戏一角抵,即是对古代战争的模仿与象征:古代的幻术(魔术)、乔装戏,有的是从祭祀仪式、巫祝演变而来。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本世纪80年代在中国四川川东大溪新杂技3741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一颗红陶丸铃,中空,形制精美,经鉴定为中原人作抛掷杂技游戏用的器具。有文字记载的传说,为《尚书·舜典》、《吕氏春秋·古乐》,均记述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尧舜时代,命质的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依《史记》孔安国注“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的说法,则是一种兽类的音乐表演。汉刘向《列女传》和南宋罗泌《路史》,记述夏桀时宫廷有“奇伟之戏”、“烂漫之乐”,是中国最早有纪录的技艺性表演。到了春秋与战国时期,便出现了“兰子跳剑”、“宜僚弄丸”、“乌获找鼎”、孟尝君门人的“鸡鸣狗盗”、晋国宫廷的“侏儒扶卢”(滑稽小矮人作攀援兵器柄的表演),有的已具有表演节目的雏形。至公元前200年前后,中国已有初具规模的整场杂技和竞技的表演,称为“角抵戏”。《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了秦二世胡亥在甘泉宫,“作角抵优俳之观”。到了汉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进入重要发展时期,杂技艺术也空前地发展起来。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封三年,为了招待西域各国使臣,在长安大设国宴,“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可见其规模之盛大。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他的《西京赋》里,叙述了演出的盛况。有中国传统的“跳丸剑”、“冲狭”、“走索”、“橦技”、“鱼龙曼衍”、“总会仙倡”、“戏豹舞罴”、“东海黄公”和大型马戏,呈现了“百马同辔”的壮观场面;还有一些从西域传入的“吞刀”、“吐火”、“弄蛇”、“寻橦”等。不仅展示了中国杂技的丰富多彩,也为中外杂技交流揭开了序幕。以这次演出为标志,出现了中国杂技史上第一个以大型宫廷杂技为特色的繁荣期。50年代以来各地汉墓出土的数以百计的画像石、画像砖、陶俑、壁画,都生动地刻画了汉代杂技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1954年山东沂南发现的石刻“百戏图”最有代表性。这幅图描绘的宫廷杂技3742文学与艺术马戏节目达10组,演员54人,可以看出汉代杂技表演形象美、门类齐备而且技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服装、道具也都十分精美;演员队伍男女老少俱全;还有大型乐队伴奏,使视听和谐,声、色技艺俱佳。汉代杂技的繁荣,为此后近2000年的中国杂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汉以后,杂技的命运虽然随着社会的动荡、战乱的频仍而一任沉浮,但杂技仍然在困厄中保存下来,并且由于民族文化的频繁交融而有所发展。经过隋唐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的休养生息,一方面宫廷杂技又得以兴盛起来,另一方面,流散于民间的杂技散乐,也有很大的发展,经常被调集起来为朝廷服务。据《隋书·音乐志》载,隋炀帝大业年间,每岁之始都要召集全国艺人来京师献艺,以迎宴宾客。“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演出者多达3万人。盛唐时期的昌明和文物鼎盛,给了杂技以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但唐统治者对于历来为朝廷所防范的艺高胆大的杂技艺人,采了羁縻和禁断并举的方针,一则在禁内设教坊,广纳和蓄育天下奇才,一则明今禁止地方散乐活动。朝廷千秋节大酺,百戏演员动辄上万人。表演“舞狮子”,使140人伴唱《太平乐》。唐明皇李隆基亲自调驯的“舞马”,一次出场“四百蹄”,“骄骧轻步应金靳”,犹“街杯祝酒”。此外还有“鱼龙”、“圣寿乐”、更衣组字舞之类的应景文章。唐代还继承和强化隋以来对域外和边疆民族杂技文化兼蓄并纳的政策,以为我所用。而对杂技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虽经禁止,仍然活跃于民间、极富于生气的“杂手技”、“竿木”、马术”、“角抵(相扑)”、“幻术”等。“安史之乱”后,教坊子弟亦多散落民间。这些皆为宋代民间杂技百戏的大勃兴,提供了契机。宋朝一代,由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戏剧艺术的兴起,杂技在宫廷中失去过去的地位,多转而自谋生路的民间职业,部分成为左右军百戏艺人:而随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