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管理金融投资《ICO黑洞:创新融资疯狂的背后》肖飒 马金伟著
未来日记

文档

401

关注

0

好评

0
PDF

《ICO黑洞:创新融资疯狂的背后》肖飒 马金伟著

阅读 943 下载 0 大小 1.21M 总页数 75 页 2022-09-20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75
全屏查看
《ICO黑洞:创新融资疯狂的背后》肖飒 马金伟著
还有 75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75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推荐序一肖飒律师给我发来书稿《1CO黑洞:创新融资疯狂的背后》,让我提意见和建议,也希望我能写个序言。我本不太想应承下这一任务,因为且不说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认识和理解,在有些方面我们并不完全一致一甚至还曾有过争论,单从文字风格上来说我们的差异也太大。我有点担心,如果由我写个序言放在这本书前面,也许会显得不伦不类。但读完书稿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加之最近在肖飒律师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她写的一段话,更促使我连夜提笔来完成这一任务。她在朋友圈中说:"1305篇文章,每篇约1500一2000字,简单运算,超200万字,当原创成为习惯,修行继续约好至少十年,不见不散,感恩读者。”除了为她的这种勤奋,为她的笔耕不辍而感动之外一—据说甚至在饭桌上,在和别人聊天时,只要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产生了一点思想的火花,她就会马上掏出笔记本来记上几句。当今,一个年轻人能这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能把自己的工作如此当作学问来做,实在是值得赞许。更重要的是从她的这些文章,也包括从这本书稿中,我看到了肖飒律师作为一个着力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工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对法律、对监管规章的敬畏态度。尽管对有些法规条文也许并不完全赞同,有时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只要一有新的金融法规尤其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规出台,她往往第一时间就会从律师的角度给予详尽的解读,提示大家需要关注的要点,帮助大家避免触碰法律底线。这当然是一个法律工作者的本分,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学者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这本书成稿于七部陵《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领布之前,《公告》发布之后,作者又抓紧时间对书稿进行了校正。其主要观点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一定要依法合规,CO的发行行为和代理行为有法律风险。这个观点不仅是正确的,其提出也是及时的。坦率地说,这些年来我国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风险。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监管思路问题。一段时间里,对金融创新腰“适度监管”的提法讲得较多,似乎再讲“严格监管”,再讲“依法监管”,就有不支持剑创新之嫌。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剑新是要搞的,但不能乱创新,不能搞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规避监管的创新”“要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不行的坚决不能搞”。会议还强调整治金融乱象“不要被市场情绪和舆论绑架”。可以说这次七部委的联合公告正是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举措,它不仅会对迅速整治CO乱象发挥重要作用,也必然会对日后金融监管工作的整体思路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希望,也相信肖飒律师的这本书能从不同的侧面,为培养和增强金融从业人员、金融监管工作者乃至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为序。杨凯生推荐序二当读者读到这本书的时候,1CO在中国已经是历史了。以史为镜,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室贵件密科技翻新第一线的法律人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中一些鲜活的案例和明晰的法理。在科技进步神速的年代里,科技成果的采纳,既通过不断的进式发展促进着生产力的日新月异,也通过偶尔出的“怪物”冲击着相对稳固的生产关系。1CO就是这类“怪物”之一。同科技创新的步伐相比,法律的演进是滞后的,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人的思维也是滞后的。科技“怪物”引发的狂热越是居高不退甚至愈演愈烈,就越是需要在第一线看到法律人的身影,需要他们为广大狂热者、随波逐流者、跃跃欲试者和“吃瓜群众”现身说法,提示法律风险。在狂热者已被那些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技术蒙汗药”搞得无法自拔甚至某些技术精湛的极客也无法淡定的情况下,法律人如果对“怪物”背后的科技一无所知,将很难有效沟通。本书作者就属于知难而进的一类法律人。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1CO的复杂流程、对金融业务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纠缠驾轻就熟,在几近失序的狂热浪潮中更是避能可贵地表现出法律人对自身社会职责和法律严肃性的坚守。抛开CO本身不谈,在中国已经进入向科技创新要发展潜力的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法律人在科技创新的风口浪尖扮演何种角色,本书也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至于CO本身,我理解它是对区块链的公链社区中打赏码农机制的滥用和扭曲。区块链提供的核心服务,就是在不具备信任基础的环境中建立信任。为此,平台和应用的程序代码必须“晒”给公众,在社区的众目睽睽下,在高手的线下审查和线上博弈中动态建立平台的可信赖性。所以,代码的开源是必需的。这就使得区块链公链的开发者难以利用公司股权的激励手段和核心技术的私密性构筑竞争力壁垒。作为补偿,社区对开发者进行打赏的机制应运而生。但不幸的是,打赏采取了1CO这样一种既无事前审核,又无事中披露,更无适当性管理的几乎毫无约束的形态。鉴于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难以消除的代理人滥用信任等因素,ICO总体上必然走向博傻,走向欺骗,走向触犯法律。回归打赏码农的本源,区块链公链才能键康发展,真正有科技含量、有人文关怀、有商业价值的区块链才能摆脱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处境。放眼未来,工作在科技创新第一线的法律人任重道远,科技与法律的深度结合需要大量像本书作者一样的跨界人才。唯此,科技的发展才能走在法治的道路上,得到法律的保驾护航。唯此,法律才能不断注入科技创新的内涵,适应高速变革的社会生活。白硕前言关于ICO,我有很多立场不同的朋友,开始时看大家互怼,再后来看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如今看大家反思和回归。CO狂热,似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十几年的老朋友深夜十一点打来电话,谈及CO来的比特币“烫手”,真想扔回去。可是,区块链创业的资本寒冬又让他望而却步,眼看着付出多年心血的区块链应用可以上线,他的团队很缺“鼓励机制”,至于法律上的风险,则头脑一热,牙关一咬,捂住耳朵不听。作为朋友,我们只能干若急。正在此时资深编辑李华君先生邀约,请我们为“虚热”的1CO市场和从业人员“普法”,我们深以为然,奋笔疾书,终成稿。拙作将剖析1CO的法律内核,洞见ICO白皮书的“要约邀请”实质,解构1CO发行行为和代理行为的法律风险,观察世界各国监管动向,以期为中国CO监管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中国区块链技术一线创业人员找到真正合规可行的融资渠道和激励机制。1CO被重拳处置,在情理之中。2017年9月4日15时,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飘险的公告》,将1CO这种形式的公开发行认定为:涉嫌违法犯罪。诸多老百姓被造富神话吸引,号称“炒币可以换别墅”,因而,参与者众多,风险积聚。终于,央行等及时出手制止风险事件的发生,要求CO进行清退,在法理之内,情理之中。而清退的过程似崎岖山路。没有上交易所的代币,者关心比特币的张跌,生怕与发行时价差太大;上了交易所的代币,者更“闹心”,以什么样的价格清退,倒了几手的代币还能有个合适价格吗?这些善后实际问题,我们争取一并在本书中给出实践建议。其实,技术不可怕,激励机制不可怕,操作ICO的“人”才是法律和监管要盯防的对象,发行代币的行为就是法律处置的“抓手”,代币销售方式、过度炒作后果是法律要重点考量的方面。笔者和团队成员研读了近百份白皮书,发现仅有少数具备可行性,多数仿照美国硅谷的“陈谷子”,内核一模一样,只是包装不同,而某些则没有基本常识,把参与人当“肉鸡”博傻,对此我们表示唾弃。基于此,我们撰写此书,为广大读者提供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研究成果,希望抛砖引玉。毕竟批评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提供建设性意见,让世界更美好。第0章货币简史0.1货币之前在农业革命之前,也就是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时期,人们,或者说智人,尽管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小的部族聚落,但是被称为“狩猎采集者”的他们还完全没有关于“货布”的概念。每个部落、每户人家,甚至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你需要一双鞋,需要去寻找一种适合的材料裁成鞋底,需要针(如果他们也称之为“针”的话)来将鞋底和蛙面缝制在一起,而针也还得自己来制作或采集。就是因为这样的生产模式,也许有的人整整一年的闲暇时光都会耗费在制作一双鞋上面,还可能无法完成。在这一时期,每个部族的一切需求都是自给自足的,尽管可能轴于不同的部族成员有着各自擅长的事项而存在着“专人专事”的情况,但这也是依靠“刷脸”,即部落成员之间的熟悉来形成人情义务而维系着这一模式的存在的。例如甲擅长捕鱼,每天都能捕捞五条鱼,所以他总是在吃鱼;乙擅长打猎,每天都能捕到山林野物,那么他每顿饭餐桌上都摆满了各类野味。但若总是这样吃,终究会腻,甲想吃野味,乙想吃鱼,二者一拍即合,都拿出自己收获的一部分来交换,丰富自己的餐桌,两全其美。没过多久,甲乙又都有了想吃蔬菜水果的想法,恰好丙特别擅长采集蔬菜水果,于是他们的咬换圈子里又多了丙。同样,甲、乙、丙还需要衣物,需要祭祀,需要很多很多,于是就有了丁、戊、己,等等,整个部落依靠着这样的人情交换形成一个小小的经济体,每个人都知道想吃鱼要找甲、想吃菜就寻丙。而通常大多数时候,拿走甲的一尾鱼也并不必然需要拿出相应的等价物来交换,因为在这样的小部落里每个人都总是会有被需要的时候,今天无偿拿走的这条鱼的代价也许就是在某天帮甲做一次祭祀仪式这么简单,根本不需要也没有金钱系统产生的喫机。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的聚集地研始紧紧依靠着小麦种植地而发展,不同的群落尽管可能遍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依然没有突破农业革命前的那种小而紧密的聚集模式。以自给自足为基础,靠互相帮助来完善的小型经济体的模式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人们的大多数需求仍然靠自己来实现。与此同时,他们还知道村落里的哪个人擅长做什么,如果有什么需求,找他就好。这样的经济体依赖于各个独立的村落的城模按乐村遮藕遗此限制了经济体的规模,“专业化”“职业化”在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