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宏观经济学原理、案例与应用》张满银
白诺

文档

207

关注

0

好评

0
PDF

《宏观经济学原理、案例与应用》张满银

阅读 710 下载 0 大小 16.77M 总页数 237 页 2022-11-01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237
全屏查看
《宏观经济学原理、案例与应用》张满银
还有 237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237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第1章 导 论经济问题 我们周围的宏观经济是怎样运行的观察一下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国调控经济的政策走向是什么?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中国央行仅在2010年以来的近13个月内就曾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能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有些国家却始终笼罩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中?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周围的整体经济到底是怎样运行的。宏观经济学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1.1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1.1.1 为什么要学习宏观经济学 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特别是在非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多没有经济学理论的内容,更不用说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学生走出“象牙塔”后才知道缺乏经济学的知识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学工程的人不掌握宏观经济大势,不注重的经济性,只专注于技术的先进性,生产出来的产品往没有市场,投产就意味着破产。因此,对在校的大学生普及宏观经济学知识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更需要人们掌握和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如果你大学毕业后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得都很全面,唯独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一窍不通,那么你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吗?当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紧缩时,你该如何面对?你应选择哪种工作,选择哪个行业?如果你有了积蓄,该不该,该如何,投到哪里同样,当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扩张时,你又该作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都与宏观经济学知识有关。无论你学什么专业,宏观经济学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很吃力。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也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所说∶“我们相信,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明白世界上的许多事,并知道许多结论,如果运用恰当,它可以使世界更美好。”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并不是为了设计与制定政策,而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以便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例如,经济过热是否来临?利率会不会上升?通货膨胀压力有多大?失业率有多高?这些问题是你需要了解清楚的。理论分析虽然不能为你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但搞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你对未来的变化作出明智的判断,并迅速作出一个有利的选择,避免损失和失误。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会改变你以往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看法。你有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头脑,观察世界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当你采用一套新的经济理论和新的分析方法时,你就会以新的方式去理解你所面对的现实,作出合乎理性的判断。 1.1.2 如何学习宏观经济学 1.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初学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政策方面,重点在于理解和消化。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联系实际来加深理解,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2. 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最好是分成小块学习,首先迅速阅读,以了解大意;其次再仔细阅读书中的重点;最后可以通过阅读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等来加深理解。 3.读书和讨论相结合 同学之间对重要的理论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学习、相互启发,交流学习体会,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4.了解新理论,掌握新发展 经济在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发展,宏观经济学理论也在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定论。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指出,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个直接用于政策的无可争议的结论。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它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掌握了这种工具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1.2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及其关系。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具体内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理论体系。 1.2.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的,它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通过研究诸如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总量指标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用以说明如何实现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有时也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相对应的。一般认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既定(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均衡价格论、厂商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资源充分利用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或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或发展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或经济危机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商品和要素价格的决定及其涨跌原因的话,那么,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则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较大幅度持续上升或下跌的原因及医治的处方。此外,在进行国际交往的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等问题,也属于宏观经济学考察的范围。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的利用,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围绕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各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但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的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所以二者都把对方所考虑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目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各具功效、彼此互补,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例如,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着重考察的是单个厂商和行业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及工资、利润、地租等相对收入份额是如何决定的,而假定社会总就业量是已知或不变的;至于整个社会的资本总量和总就业量以及国民收入总量是否增加,这些则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为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经济行为分析为其理论基础。例如,就业或失业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必然要涉及到劳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的工资理论,以及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价格理论。例如,从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来看,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存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以传统的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分析的产品价格理论和工资理论为理论基础,经济学家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起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模型。另一方面,假如以垄断价格的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微观经济行为方式为基础,用调整产量代替调整价格以描述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学家也可以对非自愿失业和20 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等现象,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所以,20世纪70 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出现了“宏观经济微观基础”的提法。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假定制度是既定不变的。它们不讨论制度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而是在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另外,二者都使用抽象分析的方法,都使用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都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经验统计和数量分析,都使用边际分析这样的数学工具,等等。 资料链接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 从亚当·斯密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贸易和交换、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垄断和新科技等问题。他们集中研究不同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情况就有所改变,因为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陷于瘫痪。1929~1933年期间,美国的经济萎缩了30%,1933年失业率高达25%。1939 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失业率仍居高不下,高达17%。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转而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像失业率和GNP这样的总量指标。 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分。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他这样写到∶“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 约翰·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我认为,经济学理论应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厂商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 但是这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名词。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活尔夫。1941年,活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如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许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经济学的方法相去甚远。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最近20年以来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则开始寻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他们在研究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 资料来源∶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的方法。它有两个假定前提∶①假定制度因素是既定的、不变的。②把微观个量当作已知的、既定的前提。 (1)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着眼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实际描述和分析。2)规范分析方法。侧重于对宏观经济目标的价值判断。 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的区别表现在如何对待“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实证分析方法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仅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规范分析方法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建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实证分析方法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方法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绝对的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研究“是什么”,结论的正确性应该是客观的、可检验的。但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应该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科学。因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提出什么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突出强调哪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2)静态分析方法与动态分析方法 1)静态分析方法。分析某一时间剖面上宏观经济的某种均衡状态以及达到或保持这种均衡状态所需的均衡条件,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短期分析。它只说明短期经济的运行情况,不能说明经济运行的变化过程。宏观经济学中对一定时点上若干变量相互关系的分析就是静态分析。例如,每个时期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S(储蓄)和I()的对比状况,即I和S相等时有均衡国民收入,这就是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属于另一种均衡状态分析,它研究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变化趋势,分析经济变量对均衡的影响,但这种分析基本上不涉及时间问题,所以属于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方法。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动和宏观经济均衡状态的变动,探讨在各个时期都能够使经济运行达到均衡条件的状态,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期分析。它说明长期经济情况并能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及其变化动因。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就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如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具体地说,静态分析是一种横向分析,即考虑一定时期内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则是一种纵向分析,是时间序列分析,即考察不同时期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规律。当然,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也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基础,它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准确分析经济运行规律,而动态分析则是静态分析的发展和延伸。一般来说,先进行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动态分析。 (3)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 1)均衡的概念是瓦尔拉在1874年提出来的,故一般称为"瓦尔拉均衡"。均衡分析方法是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均衡分析为主的经济理论,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都可采用均衡分析方法。 2)非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均衡而言的,可称为“非瓦尔拉均衡”。它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这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均衡。例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揭示的均衡收入也是一种非均衡状态,因为,一般来说,这种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实际上就是非均衡。一般来说,非均衡分析方法是从经济中各种经济力量的不均衡状态出发,联系历史、社会和制度等因素,对经济现象及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不是对均衡分析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均衡分析的深化、发展和扬弃。 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必须加以综合运用,但从长期看非均衡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运用非均衡分析方法揭示宏观经济中存在非均衡的状况和原因,并促使经济从非均衡达到均衡,是极为重要的。 (4)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 1)流量分析方法。对一定时间里宏观经济各个总量的变动状况以及这种变动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考察,如一年内的国民生产总值、一年内的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一年内的钢产量等。 2)存量分析方法。对某一特定时间点上既有的各个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如年末的国民财富总量、年末银行存款余额、年末钢材库存量等。 流量和存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入存量之中,如一年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年初(或上年末)各种资源存量充分利用的结果,而到年末未消耗的国民生产总值又归入存量之中。流量和存量是互相影响的,流量增加能使存量增加,存量增加又能促使流量增加。 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其中,收入流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收入流量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等,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等,研究收入流量的影响因素并使其不断增长是极为重要的。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存量分析极为重要,因为许多存量指标非常重要,如国民财富、货币数量和存款余额,特别是许多存量的使用和分解是重要的政策问题。存量和流量分析常用在财富和收入关系的分析上。 (5)总量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方法 1)总量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变动规律的分析就是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时,它也包括静态分析,因为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期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2)结构分析方法。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及消费和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构分析等。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内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于动态分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