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竺可桢全集 第12卷》竺可桢著
尼克号

文档

226

关注

0

好评

0
PDF

《竺可桢全集 第12卷》竺可桢著

阅读 527 下载 0 大小 45.69M 总页数 812 页 2022-11-13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812
全屏查看
《竺可桢全集 第12卷》竺可桢著
还有 81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81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本卷收录1950—1952年的竺可桢日记。中国科学院建立之初,百端待举,而当务之急是调整和重组科研机构,重点又在自然科学诸研究所。竺可桢是当时唯一在岗负责自然科学方面的副院长,又身兼院计划局局长,因此成为院领导层中承担院务最重者。他与钱三强(副局长)紧密配合,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院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意见,经数月筹划,终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目标,为中科院后来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竺可桢是开国时的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当选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当初的中国科学院,是政务院之下主管全国科学行政的部门。因此,出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而成立的各种工作机构中,经常会出现他的名字,且多半是必须投人实际工作的职务。 1952年,在知识界相继开展了包括“思想改造”在内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日记中记录了一批科学家反复检查和接受集体“检讨”的过程。与此相随,竺可桢在日记中时而表露出对自己落后于政治形势的自责与无奈,但他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时代的交替给日记内容带来的变化,也使日记编订工作遇到一些新问题,编者有必要做几点说明∶ (1)自本卷起,日记中出现记述政治运动的内容,不可避免涉及一些人物的政治、经济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在有形无形的政治压力下,无论是组织审查、群众揭发还是个人交代,捕风捉影、无限上纲者所在多有,乃至形成一些冤假错案。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社会性问题;编者只能坚持对日记内容的文字存真,无法对所记内容的事实做出逐一核查和澄清。 (2)时代变迁对词语流变影响极大,由于年龄关系,竺老接受新词语的速度较慢。在本卷各年日记中,有依然按旧时习惯将南京简称为“京”,将“党委”记为“党部”之类。另如将“阶级斗争”记为“阶级争斗”,将“辩证法”记为“辨证法”等。编者认为,保留此类旧词或“错字病词”,貌似不合一般的出版规范,但从历史研究的特殊角度,另有一番价值。因此,不致发生歧义者,或是适当予以保留,或是将订正词语与之并置。 (3)从目前遗藏所见,尚存作者生前日常随身携带的一些小笔记本。竺可桢本人有时称此为“袖珍日记本”,其遗著的早期整理者称之为“日记草稿本”。因所记多为听取汇报、会议发言、领导讲话、传达记录,杂有机构人员名单、出行沿线时间地点、通讯联系地址和电话等,编者认为称之“记事本”为妥。竺老在正式写日记时,会或多或少地选用这些文字,但取舍幅度较大。现存的记事本,最早的自1950年起,最后一本为1974年1月,中间缺失较多。从本卷起,编者将选择其中较有史料价值者,根据时序编入各卷。 (4)在号召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界曾掀起突击学习俄文的高潮。竺可桢时已年过花甲,但仍求学若渴,并迅速反映在日记之中。或是与苏方人员接触,或是阅读俄文书刊,日记中多记有俄文词句或段落,有时是英文与俄文混用,有时所书俄文词出现拼写错误,甚或同一词中有英文字母与俄文字母相混。编者对此做了适当订正,但在无法认定时则保存原貌。对个别词语则正误并置。 这三年日记皆为32开本,每年各一册,保存完整。1950年日记册封面和书脊印有“大众日记”字样,1951年日记册为三联书店版“1951年学习日记”,1952年日记册封面和书脊印字为“学习日记”。各册前面均有竺可桢亲笔署名。 本卷三年日记的编订工作由樊谦、陈向文负责,俄文部分由袁子恭专译。人名简释表由樊洪业编制,略语表和家系人物表由竺安编制。全卷内容由陈学溶校审,竺安侧重审定外文内容,并参与通审。全卷由樊洪业通审定稿。 本卷插页中1951年竺可桢致李约瑟函,由剑桥大学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的East Asian History of Science Library 馆长John P.C.Moffett先生提供复印件,特此致谢。 本书依“存真”宗旨,力求保存竺可桢文稿历史原貌,有关编订规则之大要,详见《日记编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