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传记中国史《中国古玻璃研究1984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于福熹主编
繁星

文档

239

关注

0

好评

0
PDF

《中国古玻璃研究1984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于福熹主编

阅读 690 下载 0 大小 14.86M 总页数 149 页 2022-11-14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49
全屏查看
《中国古玻璃研究1984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于福熹主编
还有 14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4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概况(代序)中国硅酸盐学会干福森有关中国古代玻璃的描述在很早的史料中已有记载。最早出现的名词,如“谬琳琅玕”、“琉琳”、“流离”、“玻黎”等,以后使用“琉璃”这一名词较为普遍。据《石雅多作者章鸿到的考证,“疏璃”一名是从“琉琳”音转变而来的“。中国古代的著名史籍,如《论衡》、《尚书·禹贡》、《汉书·西域传,地理志》、《盐铁论》、《魏书·西域》、《太平御览》、《旧唐书》、《北史·大月氏传》等,其中皆有中国自制的和从外国传来的玻璃器的记载。国外对古代玻璃的考证中也提及有关中国古玻璃,如埃及中王国时代于腓瓦地区的幕中就有中文题字的玻璃瓶,认为中国与古埃及早有交往。但对中国古玻璃的考证和研究始于本世纪。战争以后,我国文物不断流失,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开始了讨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也出现了对我国古玻璃的化学分析和研究。对中国文物研究中,最早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古玻璃是从埃及传人的,典型观点如德国的Nennn,他认为,中国发掘的古玻璃是从埃及传人,中国自己制造玻璃要比欧洲迟得多'3·。另一个俄国人DapMakoBcKu则提出,古代中国不存在专门制造玻聘的技术和作坊,和陶瓷相联系的釉料是可能有的·。到三十年代初,西方看到一些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特征的玻璃制品后,认为,“料器”在中国汉、唐已有,而吹制玻璃技术最早在十七或十八世纪',但是,在日本出土的弥生时代(B.C,200~A,D.300)的古玻璃,这说明与中国早就有联系6。1934~36年英国的Beck与Selign等从收集到的中国前汉至唐代玻璃珠和蝉玉,发现中国汉朝古玻璃的比重大,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玻璃中含有20%左右的PbO和BaO,而唐朝的古玻璃是以Na,O一CaO一SiO,为主的s'。这种化学成分独特的古玻璃惊动了西方,因为古埃及以及美素不达米亚的玻璃中PbO含量甚少,而西方大量含BaO的玻璃还是在十九世纪才出现的,从而推测中国古玻璃使用的原料中含大量PbO和BaO。五十年代,英国的Turner在综合分析各国玻璃成分时还认为,含PbO的玻璃在埃及、中东和印度于公元前已有,中国玻璃起源于埃及()。苏联学者536opo0B根据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及陶瓷的发展,认为中国在公元前有可能出现自己的玻璃制造技术,同时中国古玻璃中含大量的BaO是其他国家古玻璃所没有的1'。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Needham)认为,含PbO的古玻璃在西亚也是不多见的,而含BaO的玻璃在西方更没有见过。当然,不能认为BaO是作为铅矿的杂质引入的,因为同时代有很多只含PbO而不含BaO的玻璃。在重晶石和毒重石中PbO和BaO是共存的,人们为降低熔化温度和增加光泽而有意识加入的。他还认为最早可推到春秋和战国时代,中国古玻瑞是不透明的,后汉以后有可能出现透明玻璃和吹制技术1'。日本学者丸山次雄曾系统地报导了古代玻璃的历史研究,详细地介绍了埃及、地中海区域、古罗马、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玻璃情况,但,由于病故而中断了关于中国古玻璃情况的分析」。与其同时期,渡边逸郎在谈到日本的古玻璃发展时,提出中国汉代玻璃制造技术是由丝绸之路和海路从中亚传至中国(洛阳),然后再从中国经朝鲜半岛(庆州)传至日本。主要的依据是早期中国和日本的琉璃珠(眼珠)的造型与西方十分酷似)。山崎一雄根据日本古坟时期出土的古玻璃成分与中国汉朝玻璃成分的一致性,即含大量的PbO,确认中、日玻璃制品交流始于汉朝14',在朝鲜北部也出土了公元二世纪的玻璃,这认为由中国传入·。日本近来也出土弥生时代的含铅玻璃。美国布里尔(R·H·BrI)与日本山崎一雄都分别对几种中国古玻璃进行了分析(其中有战国琉璃壁(长沙出土)、汉代的剑鞘柄、蝉玉、琉璃珠(洛阳出土)。这些玻璃中皆含有PbO与BaO,其成分:琉璃珠:Pb0一31.6%、3.41%、15.0%,Ba0一19.2%,0.70%,9.74%。可以认为,BaO和PbO共存的玻璃主要出现在战国和西汉时期,以后含PbO而不含BaO,至唐的玻璃中含CaO,逐渐代替了PbO。最近,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对中国古玻璃进行了介绍【1“1):中国周朝(B.C,1122~221)的疏璃珠与埃及的眼珠很相似,估计在很早以前两国已有贸易来往。大概在罗马帝国或更早(B,C.221~220),中国已能制造仿玉器的疏璃,以中国的璧为特征。在公元五世纪从波斯来了玻璃制造工匠,引进了玻璃吹制技术。十四世纪伊斯兰玻璃影响到中国的塘瓷(瓷釉)的设计,十五~十六世纪浮雕玻璃的制造是由欧洲传教士指导的。加拿大的Werner.与Bimson测定了唐代乳白玻璃的乳白剂,'为CaF,与NaF晶体【s1,认为中国使用荧石作乳白剂比西方早。根据Turner与Rooky分析,西方到十九世纪才使用荧石作乳白剂"'。我国对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才有讨论,但大多从事史料分析,缺乏科学研究1~3」。五十年代,囊翰青对中国古玻璃作了有价值的成分分析和研究4”,指出含高的PbO和PbO与BaO共存是中国古玻璃的特色,所用样品是属战国时代出土的文物。近三十年来,在我国古基发掘中不断发现有古代的玻璃物,从西周、春秋、战国直至唐、宋、元、明,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破璃,提供了很重要的例证和材料。七十年代,干福熹等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初步的技术检验,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提出了“自创说”的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杨伯达从出土文物资料的分析,支持中国古玻璃“自创说”的观点【),因此,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也引起了国外的注意和报道”'。张福康等分析了若干西周的不透明琉璃珠、管,得出样品中$O,含量很高,且有大量晶态石英,所以,认为这些不能称为玻璃态物质,而是一种烧结粘合物,属于“弗氧近年来国内文物界不断报道有关我国古玻瑞的出土情况,与此同时骏璃界也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从战园至宋、明的玻璃成分。在文物界和玻璃界共同努力下,1984年5月我国首次在湖南长沙联合举行了“中国古玻璃研究学术讨论会”。本论文集主要收集了1984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中“玻璃考古”专题的11篇论文,包括我国学者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铅玻璃、早期玻璃器皿、春秋战国琉璃璧,扬州汉墓玻
返回顶部